內容連載
我的孩子話都聽不進去!
「我要崩潰了,你有什麼解決辦法嗎?」讓孩子聆聽,讓孩子理解自己,不總是容易的事。如果你暗自期待能改變孩子,這完全是妄想。我們再怎麼想要,也不可能改變得了對方……
要瞭解彼此,就要好好互相聆聽
聽見還是聆聽?對孩子的錯誤理解,經常製造出誤會和衝突。藉由一些具體且實際的技巧,外加一點訓練,有效溝通是有可能學會的。多省時省力啊!你準備好了嗎?
懂得聆聽孩子不見得是後天習得。在聽見和聆聽之間是有微妙差別的,「聽見」每個人都會,「聆聽」則需要空閒、動機和同理心,能區分兩者非常重要。
為什麼孩子會唱反調,耍任性?
孩子的表達不一定清楚、有建設性,特別是他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一個問題,一點不開心,就爆炸了!所以,父母要區別一個行為誇張、越界的孩子,和一個真正需要撫慰的孩子,也不一定容易。
解碼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總是反映出內在狀態,父母必須去瞭解,像是發洩的需求、生理需求、有訊息想傳達的需求、想弄懂底線在哪裡……。一般來說,孩子的行為集中在表達自己主張的需求:成長、建立自我、當自己。
是任性?不是任性?
要怎麼辨明是不是任性?要怎麼區別任性,以及真正需要被滿足的身體或情緒需求?
- 分析情況:如果孩子不肯泡澡,或許是因為他會怕水,需要別人讓他安心。這就不是在耍任性,他只是擔心而已。
- 判別起因:孩子鬧脾氣,經常跟疲累、無聊、亢奮、恐懼、焦慮、想要獨立、被迫分享……等沒有明顯理由的事情有關。學著認識這些起因,你就有辦法預料這些狀況,還能更快速加以預防。
【我們的建議】
加強他的正面行為,當他在一個原本會惡化的情況,有辦法保持冷靜時,要讚許他。
【活動】該你做囉!
狀況一:小寶貝不肯吞下他的晚餐,預定上演大哭大叫的戲碼。
- 你或許認為因為自己重回職場,所以他故意要讓你有罪惡感?這個推論對他而言太複雜了,這不是耍任性。
- 試著判別行為的原因,而不是責罵他。例如時間或許對他來說太晚了,而且他很累。盡可能試著讓他在七點以前吃晚餐。
- 你回應他的需求時,不是在寵溺他,而是在教他可以信賴你。
情況二:孩子為了吃蛋糕尖叫。
- 設下規範:回應孩子的需求,但不是他所有的欲望。孩子在五歲前很常測試大人的底線,看看他最遠能踩到哪個限度。他將來就是這樣學會過社會生活。因此,他需要學會不能總是得償所願。給他蛋糕吃讓他暫時安靜下來,或許很吸引人,可是你很可能把他養成一個小皇帝,無法忍受別人拒絕他。
- 如果孩子一鬧脾氣,你常常就讓步,他會學到要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他應該這麼做。
情況三:你請他排餐具,講了十遍了,桌上依然少了餐巾和水杯。
- 如果孩子不做別人期待他做的事,也許是因為這件事不符合他的年紀,或是指令不夠清楚。
- 確認孩子確實聽懂指令,而且有能力執行。
依據孩子年齡不同,該有什麼期待?
你應該不會想命令六個月大的寶寶整理房間吧?你很清楚他辦不到吧?有時候,我們的要求並不符合孩子的大腦成熟度。沒錯,所以我們要怎麼依據孩子的年齡,來對他做出要求呢?
十八個月大之前的尖叫、哭泣和拒絕,是在耍任性嗎?
幼齡的孩子都不是溝通專家,尖叫通常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法。十八個月之前的寶寶,是沒辦法耍任性的。想要一樣物品,必須能夠想像該物品,然後找到獲得的辦法。他們的大腦發育得還不夠,做不到這一點。因為身體或情緒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表達挫敗感的方式有時很激烈。譬如說一個哭著要人家抱的寶寶,是因為他需要別人安撫。
為不滿五歲的孩子設下規範
- 孩子反抗的時候,是在測試底線,以便自行解讀指令,看他的行為跟後果有什麼關聯。孩子接近兩歲的時候,開始比較有自主能力,比較會表達他的意志和欲望。這可能引發和他身邊大人的衝突。這是一段困難的時期,因為他必須學會認識他自己和其他人的底線在哪裡。
當你拒絕孩子的要求時,要跟他解釋為什麼你不答應。他如果生氣或難過,重要的是讓他感覺到你就在他身邊。告訴他雖然你拒絕他,但能明白他的怒氣。
※【活動】該你做囉!
表單小標@當孩子開始自行移動的時候,為他調整室內布置。
- 重新擺設你的室內:把易碎物品放到高處,清潔用品或是酒,收進可以上鎖的櫃子裡。所有可能傷到你小小探險家的東西,都要加上安全措施,例如茶几的四個桌角要加上塑膠防撞墊。
- 在客廳和廚房創造一個小小的遊戲角落,因為這麼小的孩子不能只待在房間裡玩。在平日起居的房間裡,準備一個放有他的玩具的角落,這樣你有事要忙的時候,他可以自己一個人玩。黏土、彩色筆、貼紙、著色本和剪貼,就可以讓他玩得不亦樂乎!
【我們的建議】
讓自己不再有罪惡感的兩個步驟
1.放輕鬆,就算是教養最好的孩子也會耍任性!
2.不要忘記,就算其他人的眼光讓你窘迫不安,每個爸媽都必須應付反抗期,這個時期對孩子良好的身心發展是必要的。
五歲以後:一句神奇的話可以中止孩子耍任性!
- 「你的問題是大,是中,還是小?」這個很簡單的問題,會讓孩子明白自己反應過度了。認真看待他的回答很重要。跟他解釋最大的那些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中等的問題必須專心思考才能找到解決辦法,而小問題很快就可以處理。
- 留一點必要的思考時間給孩子。看他想不想得到解決方法,由他來衡量問題的大小。孩子很快就會明白自己沒必要這麼反應。最後他會靜下心來,找到辦法,或至少對溝通保持開放的態度。
- 這個辦法的好處要一步步來才能看到效果,但成效驚人,因為會促進思考以及親子間的交談。
聆聽孩子的六種不同方式
我們自以為瞭解孩子,事實卻完全不是如此,怎麼樣才能不掉進這種自欺的情況呢?美國心理學家埃利亞斯‧哈爾‧波特(Elias Hull Porter)整理出五種不可取的聆聽方式,以及最後一種應該採用的聆聽方式。
不妨想像我們可以避免多少次發飆和誤解的情況!
1.評論式聆聽
「你還是……比較好」、「好差勁」、「這樣很好」、「我的看法是……」。小心,無論你說的話是正面還是負面含意,都一樣!你正在評論,不是真的在聽他說話。你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被貶低,會表現出自衛或屈服的態度,覺得有需要替自己辯解,他也會有罪惡感。
2.解讀式聆聽
「如果你這樣說,是因為你……」、「事實上,我知道……」。告訴我,你是不是正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在解讀孩子說的話?孩子可能會感覺自己沒有被理解,而且,依他的性格,可能會變得有攻擊性或是依賴性。
3.支持式聆聽
「別擔心,我來幫你……」、「沒關係啦,別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當然,你以為自己做得好,提供建言,企圖保護孩子,讓他們安心,緩和狀況。可是……孩子可能覺得別人在可憐自己,可能會導致他變得沒有自主能力,自尊心也會降低。
4.權威式聆聽
「你應該……」、「我建議你……」、「一定要……」、「換成是我……」。你該不會在下命令吧?孩子可能會反抗,變得有攻擊性。
5.調查式聆聽
「為什麼?」、「怎麼會?」、「什麼時候?」、「多少?」。告訴我,你不會正在作調查吧?你的問題是用來澄清,還是真的在聆聽?孩子可能會覺得掉入圈套,有罪惡感,覺得羞愧。
6.移情式聆聽
「如果我沒聽錯……」、「你的意思是……」。移情式聆聽的黃金守則是:接受對方原本的樣子。重新提出事實,不帶評論,把他的情緒化為語言表達出來……孩子會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他會對自己有信心。要使用這種聆聽方式。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