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論糖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那些一閃而過、抽象而不具體的大量資訊,是怎麼將之放進相應的脈絡而進一步去認識的呢?
關鍵就在於形成一種策略,讓身體與感官可以重新連結到這些經驗,幫助我們更調適於那些很小及很大的數字,又不會在過程中變得癱瘓麻木。
藝術家沃克設計了一尊女性的人面獅身像,高三十五呎,長七十五呎,全身散發著甜香,在微光照耀下威嚴地蹲踞在一座廢棄糖廠。
二○一四年,精煉的糖製成的宏偉巨像,進駐了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這座頹敗的多明諾糖廠。
沃克的作品是個龐然巨物,題名為「妙論糖,獻給那些沒有工資、工作過勞的匠人。
這些人在多明諾煉糖工坊衰敗勢微之際,從甘蔗園來到這個新世界的竈廚之間,精煉了我們的甜味體驗。」
官能的沉浸加上概念的弔詭,兩者交融讓這個題名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這座香甜的巨像從堆疊成山的白糖之中發出光芒,誇示著我們永垂不朽的文化理想。
甜美與苦澀、深棕(糖蜜)與亮白(糖)、種族刻板印象與崇高堂皇的雕塑、微言妙義與浮誇、肉體與母性、馴順居家與超落凡俗,這座小小塑像造得高大又厚實,不肯安於單調一元的敘事。
沃克利用了一款前現代的精緻糖食作為原型,把它擴增到龐大的尺寸。
不消說,糖是帶著苦澀秘密的甜物,因為製糖產業就建立在西印度群島那群壓駝了背的奴隸身上。
如今,糖的廉價與大量毒害了現代人,導致了到處可見的肥胖,而肥胖卻不合比例地集中在有色人種的貧窮社區。
沃克的作品反映著種族、種族歧視與帝國大廈,激發我們重新面對被這個大帝國工業踩在腳下的恐懼。
我們對於這座巨大雕像感到身體上的不適,呼應了奴隸買賣中遭到犧牲的數百萬條生命。
血液的辛酸痛苦混合著甜味,就好像嫌惡跟敬畏也被混合在一起。
四百年來的不平等只是個統計數字,而這座巨大妙論糖的超乎比例的尺寸及感官呈現,卻讓這段故事再次觸動了時代的人心。
這本書有一百萬點
如何讓統計數字與抽象概念納進活生生的具象經驗之中?例如說,我們藉由自己建置的系統和反覆積累的慣習,驚人地讓全球性難題「消失不見」了。
我們察覺不到氣溫上升,因為暖氣和空調讓感官無法觸真的候
但如果我們逐漸讓建築物溫度隨著全球暖化而一點點推高,或許就能透過細微的知覺而注意到,人類的行為一直共同影響著氣候。
這就是日本政府於二○○五年所倡議的:在夏季把空調的自動調溫器從華氏七十七度調高到八十二度,並鼓勵男性放棄傳統西裝領帶,改穿短袖襯衫。
如今在日本政府辦公室,中午一小時會將燈光調暗,以提醒人們必須對抗全球的環境變遷,目標就是對員工的感官給予提醒,指向並準備要對抗那幾近無形而漂向大毀滅的未來。
或者,走一趟伺服器農場或Amazon的零售配送中心,也許有助於我們看清,這個「沒有重量、順暢流動」的網路經濟體,如果沒有大批投入工業年代的原料是根本無法存活的。
即使是環衛工人罷工所帶來的意外阻礙,也有助於我們站在適當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度消費。
這些罷工行動揭露了我們的廢棄物處理流程是多麼駭人,並迫使我們認真去想像:跟自己製造的一次性廢棄物住在一起超過好幾天會是什麼情況。
這時我們就得重新思考,讓垃圾消失不見、並拿到眼不見為淨的地方去處理,代價是什麼。
我想,這一切若持續一兩個月,對於感知將會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提醒,督促我們把廢棄物的製造降到最低。
以上每種策略都讓抽象的規模轉變為可見並可觸,即使有些策略是藉由讓人不舒服而達成這一點。
不過,我們對於氣候變遷、制度不平等和崩壞的體制,難道不該感到不舒服嗎?或許我們實在有必要感受這些,而不只是把它們當作知性認識的對象。
至於生活經驗那股抽象無形、不再具體的流向,如果走往一與零,那麼,我們能找到什麼方法來與之對抗呢?
亨德里克.赫茲伯格出版了一本書,書裡內容是一百萬個點(每頁五千個點,共兩百頁),為什這麼?他讓我體驗某種東西的百萬之數。
把某種東西的百萬之數賦以形體,並置於掌上,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那種數量級別的沉重迫切感。
對於生活經驗真正產生衝擊的事物規模,如軍事預算、空氣污染物、總體學生貸款、種族滅絕造成的生命損失、城市的謀殺凶手、全球氣溫升高、執行長薪水……往往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
可以說,我們在尋找某種深刻真理時,就像沉沒於迷霧之中,唯恐抓不到實質可靠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一些策略(如轉譯與具象化)來讓這些數字脫離計量式的抽象無感,回歸人性的感知中樞。
rong>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那些一閃而過、抽象而不具體的大量資訊,是怎麼將之放進相應的脈絡而進一步去認識的呢?
關鍵就在於形成一種策略,讓身體與感官可以重新連結到這些經驗,幫助我們更調適於那些很小及很大的數字,又不會在過程中變得癱瘓麻木。
藝術家沃克設計了一尊女性的人面獅身像,高三十五呎,長七十五呎,全身散發著甜香,在微光照耀下威嚴地蹲踞在一座廢棄糖廠。
二○一四年,這尊彷彿用精煉的糖製成的宏偉巨像,進駐了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這座頹敗的多明諾糖廠。
沃克的作品是個龐然巨物,題名為「妙論糖,獻給那些沒有工資、工作過勞的匠人。
這些人在多明諾煉糖工坊衰敗勢微之際,從甘蔗園來到這個新世界的竈廚之間,精煉了我們的甜味體驗。」
官能的沉浸加上概念的弔詭,者交融這個題產生了可思議效果。這座香甜的巨像從堆疊成山的白糖之中發出光芒,誇示著我們永垂不朽的文化理想。
甜美與苦澀、深棕(糖蜜)與亮白(糖)、種族刻板印象與崇高堂皇的雕塑、微言妙義與浮誇、肉體與母性、馴順居家與超落凡俗,這座小小塑像造得高大又厚實,不肯安於單調一元的敘事。
沃克利用了一款前現代的精緻糖食作為原型,把它擴增到龐大的尺寸。
不消說,糖是帶著苦澀秘密的甜物,因為製糖產業就建立在西印度群島那群壓駝了背的奴隸身上。
如今,糖的廉價與大量毒害了現代人,導致了到處可見的肥胖,而肥胖卻不合比例地集中在有色人種的貧窮社區。
沃克的作品反映著種族、種族歧視與帝國大廈,激發我們重新面對被這個大帝國工業踩在腳下的恐懼。
我們對於這座巨大雕像感到身體上的不適,呼應了奴隸買賣中遭到犧牲的數百萬條生命。
液的辛酸苦混合著甜味,就好像嫌惡跟敬畏也被混合在一起。
四百年來的不平等只是個統計數字,而這座巨大妙論糖的超乎比例的尺寸及感官呈現,卻讓這段故事再次觸動了時代的人心。
這本書有一百萬點
如何讓統計數字與抽象概念納進活生生的具象經驗之中?例如說,我們藉由自己建置的系統和反覆積累的慣習,驚人地讓全球性難題「消失不見」了。
我們察覺不到氣溫上升,因為暖氣和空調讓感官無法接觸到真實的氣候。
但如果我們逐漸讓建築物溫度隨著全球暖化而一點點推高,或許就能透過細微的知覺而注意到,人類的行為一直共同影響著氣候。
這就是日本政府於二○○五年所倡議的:在夏季把空調的自動調溫器從華氏七十七度調高到八十二度,並鼓勵男性放棄傳統西裝領帶,改穿短袖襯衫。
如今在日本府辦公室中午一小會將燈光暗,以提醒們必須對抗全球的環境變遷,目標就是對員工的感官給予提醒,指向並準備要對抗那幾近無形而漂向大毀滅的未來。
或者,走一趟伺服器農場或Amazon的零售配送中心,也許有助於我們看清,這個「沒有重量、順暢流動」的網路經濟體,如果沒有大批投入工業年代的原料是根本無法存活的。
即使是環衛工人罷工所帶來的意外阻礙,也有助於我們站在適當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度消費。
這些罷工行動揭露了我們的廢棄物處理流程是多麼駭人,並迫使我們認真去想像:跟自己製造的一次性廢棄物住在一起超過好幾天會是什麼情況。
這時我們就得重新思考,讓垃圾消失不見、並拿到眼不見為淨的地方去處理,代價是什麼。
我想,這一切若持續一兩個月,對於感知將會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提醒,督促我們把廢棄物的製造降到低。
以上每種策略都讓抽象的規模轉變為可見並可觸,即使有些策略是藉由讓人不舒服而達成這一點。
不過,我們對於氣候變遷、制度不平等和崩壞的體制,難道不該感到不舒服嗎?或許我們實在有必要感受這些,而不只是把它們當作知性認識的對象。
至於生活經驗那股抽象無形、不再具體的流向,如果走往一與零,那麼,我們能找到什麼方法來與之對抗呢?
亨德里克.赫茲伯格出版了一本書,書裡內容是一百萬個點(每頁五千個點,共兩百頁),他為什麼這麼做?他想讓我們體驗某種東西的百萬之數。
把某種東西的百萬之數賦以形體,並置於掌上,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那種數量級別的沉重迫切感。
對於生活經驗真正產生衝擊的事物規模,如軍事預算、空氣污染物、總體學生貸款、種族滅絕造成的生命損失、城市的謀殺凶手、全球氣溫升高、執行長薪水……往往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
可以,我們在尋找種深刻真理時,就像沉沒於迷霧之中,唯恐抓不到實質可靠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一些策略(如轉譯與具象化)來讓這些數字脫離計量式的抽象無感,回歸人性的感知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