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臨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1〕
臨床心理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問題,運用研究得來的知識幫助眾人
◎「臨床心理學」的定義
臨床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其中一個分野,主要用科學方法探究人類的異常心理(*1),釐清那些造成生活問題的行為,背後有哪些成因。之後再利用研究成果,去改善問題。
臨床心理學的專家又稱為臨床心理師(*2),他們的工作是研究臨床心理學的知識,將那些知識活用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詳見274頁﹞,解決人們的煩惱(*3)。
另外,有心理問題需要輔導的人,則稱為案主(*4)。
◎「實務」「研究」「專業」的三大活動
臨床心理學由下列三大活動構成。
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有問題發生的時候,案主及其家族必須接受專業的心理測驗,並參加面談來釐清原因。這一個程序稱為評估﹝詳見46頁﹞,接著再根據評估的結果,採取必要的介入﹝詳見168頁﹞措施來解決問題。像評估和介入這些與案主有實際關聯的活動,又稱為「實務活動」,是臨床心理學的一大基礎。
再者,實務活動是否有效,還需要透過科學研究印證,這又稱為「研究活動」。
這些活動都是在現實社會中進行的,因此臨床心理學這一門學問,需要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才行。好比公布研究成果,說明臨床心理學的社會貢獻,安排一套完善的專業認證制度和規範,讓大家可以安心利用臨床心理學。這些活動又稱為「專業活動」。
◎詳細解說!
(*1)精神障礙或其他造成心理異常的狀態,又稱為異常心理(俗稱「變態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學問﹝詳見121頁﹞。
(*2)本書將臨床心理學的實踐者稱為臨床心理師,有別於一般的心理諮商師或治療師(※台灣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除了臨床心理師,還有諮商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詳見16頁﹞。
(*3)解決心理問題的支援措施,又稱為「心理援助」。
(*4)臨床心理學中,需要支援的對象不稱為「病患」,而是需要幫助的「案主」﹝詳見170頁﹞。
〔臨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2〕
臨床心理學和醫學的關聯
治療和援助皆以當事人為重,臨床心理學和醫學的關係也逐漸改變
◎和精神醫學的不同之處
在醫學的領域當中,精神醫學是專門處置心理問題的學問。大家常把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搞混,其實這兩者有明確的差異。
精神醫學主要處理精神障礙等心理疾病,用投藥和其他醫學療法排除病因。相對地,臨床心理學不認為心理問題是單純的可除去病因。比方說,有些人已經出現症狀了,但那只是一部分的人格問題,對生活並未造成影響;也有人沒有明確的症狀,卻需要援助。臨床心理學會提供當事人心理支援,讓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過上更美好的人生。
◎醫療上的立場變化
過去醫生是醫療前線的主力,臨床心理師、護理師、社工人員算是醫生的輔助角色。
不過,近年來醫療開始以患者為中心,醫生要事先尋求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詳見40頁﹞,直到患者接受為止。也就是尊重患者,以患者的需求為優先考量。有鑑於此,臨床心理師、護理師、社工人員逐漸成為提供患者「援助」的專業職缺,不再只是輔助醫生的角色(*1)。
【詳細解說!】
(*1)為了提供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各專業職缺必須站在對等的立場,互相合作並提供訊息。這又稱為協同合作﹝詳見42頁﹞。
〔臨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3〕
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差異
這三者經常被搞混
◎三大學問的差異和特徵
在日本,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常被搞混。不過,在海外這三者是不一樣的學問(*1)(※在台灣,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兩種說法時常互通)。
首先,臨床心理學會聯合其他專家,從多方面來改善個人和社會問題。因此,臨床心理師需要廣泛的知識和研究能力,尤其要具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
心理諮商屬於教育學的範疇,旨在提供廣域的輔助。是故,心理諮商師的人品比學問的專業性更為重要。
心理治療則是以精神分析等特定理論為基礎,並按照理論進行實務活動。心理治療有各式各樣的學派,各學派有獨自的理論和技巧要學習,所以授業不是在大學那種研究綜合學問的地方,而是以私人研究所為主。
◎日本臨床心理學的現況
日本的臨床心理學有獨特的發展背景,這也是日本經常混淆三者的主因﹝詳見22頁﹞。
一九八○年以來,以深度心理學(或稱深層心理學)為重的心理治療學派,在日本佔了大宗。不過,學習心理治療要經過長期的特殊訓練,學起來並不容易,因此多半採行心理諮商的手法(*2)。
於是乎,日本在沒有明確區分這三者的情況下,持續發展臨床心理學,不像歐美有明確的差異性。
※台灣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都可提供心理諮商與治療。兩者差異在於①主要工作地點,②碩士班養成過程與實習地點,③業務範圍之法規,僅臨床心理師可依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執行「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衡鑑與治療」。
【詳細解說!】
(*1)不過,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是前面提到的,分別代表獨立的學問和派別。另一種則是被當成臨床心理學的介入技法,這一點要特別留意﹝詳見168頁﹞。
【順便了解一下!】
心理臨床學
(*2)日本發展出了獨特的「心理臨床學」,結合了心理治療和心理諮商﹝詳見22頁﹞。
〔臨床心理學的活動1〕
臨床心理學的實務活動1
協助案主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實務活動的進行方式
臨床心理學的實務活動,就是提供實際的協助,來解決案主的心理問題。這也是臨床心理學的基本活動,實務活動的過程如下。
首先,要釐清問題的原因何在,此一步驟又稱為評估(Assessment)。具體來說,會找案主或案主的家人來面談,並透過觀察和測驗,分析案主和家人的性格及狀況。接下來,再利用有系統的方式蒐集異常行為的相關訊息,加以分析。這些結果經過綜合評斷後,臨床心理師會假設問題的成因,思考改善的方針。
下一步,才是著手改善或解決問題,這又稱為介入(*1)。
不過,心理問題的成因多半複雜難解,幾乎不可能只靠一次介入就解決。通常要反覆進行評估和介入,再由臨床心理師檢討效果。
◎理解問題需要專業知識
評估、假設成因、檢討效果這幾個步驟,都會參考發展臨床心理學﹝詳見77頁﹞、異常心理學﹝詳見121頁﹞等心理學論述和見解。
不同學派的心理治療論述,也是參考的對象。比方說,介入個人內心的「案主中心治療﹝詳見170頁﹞、精神分析﹝詳見174頁﹞、分析心理學﹝詳見178頁﹞。另外還有介入個人行為的行為治療﹝詳見180頁﹞、認知行為治療﹝詳見184頁﹞,以及介入社群的社區心理學﹝詳見194頁﹞、家庭治療﹝詳見188頁﹞等等。不同的介入對象有不同的理論可供參考(*2)。
【詳細解說!】
(*1)又稱為「心理性介入」。
(*2)現實中的案例往往複雜難解,不只跟個人的內在層面有關,還牽涉到行為和社會性的因素。因此在實務活動中,需要應用各種知識、理論、技巧。
〔臨床心理學的活動2〕
臨床心理學的實務活動2
實務活動需要溝通能力和另外兩大技能
◎實務活動三大技能
臨床心理學的實務活動需要三階段技能,分別是「溝通技能」「個案管理技能」「系統組織技能」。
首先,臨床心理師要透過面談等「溝通」手法,和案主建立信賴關係,並利用這份信賴關係解決問題。這是實務活動的基本技能。
接下來,要從專業的角度判斷問題,再根據判斷的結果決定介入方針,關鍵在於執行有效的介入方式。因此,臨床心理師需要「個案管理技能」,這是實務活動的核心技能。
最後,要聯合醫院、學校、行政等社會體系,建立相互合作的關係,讓臨床心理學有一個易於發揮社會作用的環境。這種技能又稱為「系統組織技能」,在實務活動中算是比較有發展性的技能。
◎實務活動需要知識和社會性
臨床心理師在進行實務活動時,會應用各種理論和知識。除了臨床心理學以外,還需要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社會福利學、法學等廣泛的知識。
近年來,臨床心理師開始在教育、醫療、保健、社福、司法、更生、產業等領域活動(*1)。要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就得跟醫生、護理師、社工人員等專家協同合作(*2)。臨床心理師必須具備醫學、護理學、社會福利學等專業知識,以及和其他專家合作的社會性。
【詳細解說!】
(*1)現在,臨床心理師主要活躍於五大領域,不同領域的臨床心理師也有不一樣的行事特徵。關鍵在於,要依照不同情況進行實際活動﹝詳見274頁﹞。
【順便了解一下!】
生理─心理─社會模式
(*2)生理─心理─社會架構三方互相聯繫,這是最理想的合作架構。醫生和護理師提供生理照護,臨床心理師提供心理(行為)照護,社工人員提供社會(制度)上的照護。不同角色要各司其職,互相合作﹝詳見42頁﹞。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