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

NT$480NT$379save21%

3 件庫存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專家、聯合國經濟政策顧問」專業執筆,

輕鬆有趣的故事 淺顯易懂的例子 精練的文字

帶你了解經濟學,正確解讀世界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專業推薦

 

 

【跟著專家,穿越時空,了解經濟學是什麼】

本書作者傑斯坦尼是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專家,他以精練短小的篇章、活潑的例子,講述經濟學從古希臘到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變化。

他在書中介紹了亞當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因斯和傅利曼等重要思想家,搭配貨幣發明、資本主義興起、經濟大蕭條等重大歷史事件,也穿插了創業精神、資源不均、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崩盤等主題,讓我們清楚看出經濟學概念如何誕生、如何遭逢挑戰,又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的進程,帶領我們更清楚理解許多全球性的議題,包括:

◎什麼原因導致貧窮?

◎在資本主義之下,經濟危機是無可避免的嗎?

◎政府干預經濟體是幸或不幸?

◎為什麼油價波動會牽一髮而動全局?

◎政府以增加支出的振興手段對抗經濟蕭條,真能奏效?

◎為什麼貨幣危機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

 

【透過故事,看看經濟學家做了些什麼?

傑斯坦尼也告訴我們,經濟學家在面對經濟困境時,如何思考並提出有效解方,例如:

◎古希臘的斯巴達的統治者為了譴責愛錢,故意把錢幣鑄造成沉重的鐵條,阻礙賺錢的活動。

◎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提問:一個商品到底有沒有「公正價」?向顧客收取多少金額才能公平、符合道德?

◎十六世紀的「重商主義」認為,富裕的國家就是擁有很多金銀的國家,有些政府會將把金銀帶出國外的人民處以死刑。

◎十七世紀法國財政大臣宣稱:課稅的藝術,在於盡量不要引得鵝嚎叫的前提下,拔下最多的鵝毛。

◎貝克認為,想阻止犯罪的最好方法不是靠善心,而是讓犯罪的代價變高、沒有收益。

◎亞當.斯密認為,人們可以互惠不是因為善念,而是因為他們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

◎海耶克警告我們小心「大政府」:如果政府掌控經濟體,到最後你的個人自由也會被踐踏。

◎「人口爆炸」在如今備受質疑,因為更多的人口並不一定意味浪費資源,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智慧,也包括更多創造社會財富的新觀點。

◎凱因斯說,就算政府把鈔票埋起來,也比什麼都不做更好。

 

【為什麼我們需要經濟學?】

◎經濟學幫助我們生存、過幸福的生活,並探討為何有些人得不到這樣的人生。

◎經濟學檢視我們如何利用稀少性資源以滿足需求。

◎經濟學家尋找經濟法則,也會判斷某種經濟情境是好還是不好。

◎當精準的觀察和明智的判斷兩相結合,經濟學可以成為一股變革的力量,創造出更富裕、更公平的社會,讓更多人能在其中好好生活。

 

【講經濟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這本這麼重要?】

◎從古希臘到二十一世紀,清楚再現各個時期的經濟學發展。

◎傑斯坦尼是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專家,也是聯合國經濟政策顧問,全書含金量高,且流暢好讀。

◎以歷史為骨幹,40篇經濟學大師與理論,完整呈現歷史大格局與洞見。

◎用有趣的小例子清楚說明經濟概念,屏除艱澀的理論、難懂的統計曲線與數字,容易親近。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James Shiller)推薦。

◎英國插畫藝術家Hazel Partridge原創精美插圖,引領閱讀時的想像。

 

歡迎「註冊」傑斯坦尼為所有人開設的經濟學公開課

加入這場橫跨數千年的時空旅行

從經濟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世界

 

 

【國際好評】

「為入門者而寫的出色經濟學入門書。本書簡潔有力又充滿樂趣,而且完整說明經濟學家有那些貢獻,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易讀的入門書,介紹了橫跨兩千年的經濟思潮。」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本書以巧妙、可讀性高的手法介紹經濟學史,處處充滿人文關懷。你會和我一樣受益良多。」

──提姆・哈福特(Tim Hartford),《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與《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一個臥底經濟學家,完美破解商業檔案》(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如果想了解歷史、重要概念,以及經濟學思想二千多年來在這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是豐富的智慧寶藏。」

──查爾斯・惠倫(Charles Wheelan),《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Naked Economics)作者

 

「很多人希望自己更了解經濟概念,但,顯然他們連想像閱讀相關內容時會湧出的不安都無法忍受。奈爾・傑斯坦尼這本《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替他們解決了問題:本書簡潔、迷人的小品文格式,讀來全不費工夫,但又忠實傳達了強力扭轉我們對於世界看法的深入洞見。」

──羅伯・法蘭克(Robert H. Frank),《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The Economics Naturalist)作者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奈爾‧傑斯坦尼(Niall Kishtainy

在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經濟史,向來是英國政府與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的經濟政策顧問。他也寫了《片刻經濟學》(Economics in Minutes),並與人合著《經濟學之書》(The Economics Book)。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黑道商學院》、《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怪咖時代: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業務員就要像演員》、《征服領導:歐巴馬成功的十個習慣》、《讓顧客主動推薦你》、《幸福經濟學》、《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等書。

目錄

01 冷靜的頭腦與溫暖的心——我們為什麼需要經濟學

02 展翅的天鵝——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03 上帝的經濟體——中世紀的基督教思想

04 追逐黃金——重商主義

05 大自然的恩賜——重農主義

06 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與《國富論》

07 當穀物遇上鋼鐵——工業革命下的因果鏈條

08 理想世界——空想社會主義

09 食指浩繁——馬爾薩斯與《人口論》

10 工人世界——馬克思與共產主義

11 完美平衡——新古典經濟學

12 擋住太陽——自由貿易與保護政策

13 戰爭的利潤——帝國主義

14 製造噪音的喇叭手-—福利經濟學

15 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不完全競爭經濟學

16 有計畫的人——蘇聯的經濟問題

17 亮出你的財富——有閒階級與炫耀性消費

18 一路下沖——凱因斯主義

19 創造性破壞——資本主義的騎士熊彼得

20 囚犯的兩難——納許與賽局理論

21 政府的專制——海耶克的警告

22 大推動——發展經濟學

23 涵蓋一切的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學

24 成長——經濟成長理論

25 協調融合——部分均衡與全面均衡

26 一分為二的世界——富裕國家與貧困國家

27 裝滿浴缸——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8 小丑治國——公共選擇理論

29 貨幣幻覺——貨幣的力量

30 看向未來——理性預期

31 進攻的投機客——貨幣投機者

32 拯救弱勢——窮人的經濟學

33 知己知彼——資訊經濟學

34 未履行的承諾——時間不一致問題

35 消失的女性——女權主義經濟學

36 迷霧中的心靈——行為的經濟學

37 現實世界裡的經濟學——市場設計與拍賣理論

38 狂放的銀行家——明斯基時刻與龐氏騙局

39 高高在上的巨人——收入分配問題

40 為何要成為經濟學家?——經濟學的意義

內容連載

01 冷靜的頭腦與溫暖的心——我們為什麼需要經濟學

 

手握本書,就讓你身居獨特的地位。一開始,你(或者是任何送你本書的人)拿錢去買了書。如果你來自貧窮的國家,你的家庭很可能一天僅靠一點錢勉強度日,你們大部分的錢都用在食物上,不會有任何餘裕容你買下這本書。就算你真的有一本,對你來說也很可能毫無用處,因為你根本讀不來。在西非的窮國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有閱讀能力的年輕人不到一半,女孩更僅有三分之一。在那裡,一名十二歲的女孩多半不會忙著學習代數和語言,反之,她們很可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幫忙提水回家。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或是你的家庭算富有,但對於世上很多人來說,花錢買書、而且還有能力讀書,聽起來就像是月球之旅一樣遙不可及。

 

對於如此巨大的差異生出強烈好奇心、甚至憤怒的人,通常轉向經濟學尋求解答。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運用資源,包括土地、煤炭、人力以及用來製造麵包或鞋子等有用產品的機器。經濟學會指出,指稱布吉納法索人民窮困是因為他們懶惰的這種說法為何大錯特錯(雖然其中某些人確實懶散)。該國有很多辛勤努力的人,但是他們出生的經濟環境整體來說並不利於產出。為何英國有大樓、書本以及教育下一代所需的教師,但布吉納法索沒有?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沒有人能知其所以然。經濟學試著追根究柢。

 

以下我要提一個更強力的理由,解釋經濟學為何讓人著迷,這或許也會激發出你自己在這方面的想法。經濟學關乎生死。現代生於富裕國家的嬰兒在五歲之前死亡的機率極低,嬰幼兒死亡極罕見,每當發生這種事情時,總是讓社會震驚。在世上最貧窮的國家,有一成以上的孩子會因為缺乏營養與醫療而活不過五歲,這些國家的青少年是因為幸運才能活下來。

 

「經濟學」一詞聽起來或許枯燥乏味,讓你想到一大堆無聊的統計數字,但,實際上,經濟學的重點是幫助人們生存、健康以及接受教育,聚焦在如何讓人們獲得所需,以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並探討為何有些人得不到這樣的人生。如果我們可以解決基本的經濟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每個人都活得更好。

 

◎經濟學是研究稀少性的學問

 

現代的經濟學家用一種特別的想法來思考資源;所謂資源,指的是蓋出校舍的磚塊、治療疾病的藥品以及人們想讀的書。他們說這些東西「很稀少」。一九三○年代的英國經濟學家利奧尼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稀少性的學問。罕見的東西,如鑽石與白孔雀,確實很稀少,然而,即便你很容易就能在家裡或是附近的店裡買到筆和書,但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也是很稀有的東西。他們所說的稀少性是指東西的數量有限,相對之下人的欲望基本上無窮無盡。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很可能會持續買入新的筆和書,但是我們無法這樣做,因為每一樣東西都有成本。這代表我們必須做選擇。

 

且讓我們來想一想成本這個概念。雖然以貨幣計算的成本也很重要,但成本不光指要花掉的英鎊或美元。想像一下,有一名學生在選擇明年要修什麼課,他只能修歷史或地理,不能兩者都修。最後他選擇了歷史。他的選擇成本是什麼?是他放棄的東西:學習沙漠、冰河與首都城市相關知識的機會。新建一棟醫院的成本為何?你可以把所有營造用的鋼筋泥磚成本加總起來。但是,如果用前述「放棄的東西」這個觀點來算,成本則變成我們本來可以在同一地興建的火車站。經濟學家將這類成本稱之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這種成本很容易被忽略。稀少性和機會成本點出了一條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要做選擇,比方說,選擇建醫院、火車站、購物商場還是足球場。

 

經濟學就是檢視我們如何利用稀少性資源以滿足需求,但並不僅於此。人面對的選擇會如何改變?貧窮社會裡的人們面對的是非常棘手的選項:是要讓孩子飽餐一頓,還是替生病的老祖母購買抗生素?在富裕國家,比方說美國或瑞典,人們很少要經歷這種局面;他們要做的選擇,可能是要買新的手表,還是最新推出的iPad。富裕國家也有嚴重的經濟問題:企業有時會破產,勞工會失業,必須要費盡心力才能替小孩買新衣服,然而,他們比較少面對生死攸關的問題。經濟學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各個社會要如何克服稀少性造成的最嚴重效應,並探討為何有些社會不快速行動。要嘗試提出好答案,需要的不僅是熟悉機會成本而已,還要有能力找出我們應該要蓋新醫院還是新球場,要買新iPad 還是新手表。要有答案,你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經濟學理論,還要深入理解真實世界裡不同的經濟體如何運作。看看本書所講述的經濟學家史,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他們的想法讓我們看出,這一路走來,經濟學家所做的各種嘗試有多了不起。

 

經濟學家研究「經濟體」,這是當然的。經濟體使用資源、製造新東西,並決定誰能得到什麼。舉例來說,紡織製造商購買布料並聘用員工,以製作T恤。消費者(也就是你我)到店裡購物,如果我們口袋裡有錢,就可以買下各式各樣的商品,比方說T恤(行話說法是我們「消費」)。我們也消費「服務」,服務是指無實體的事物,例如理髮。多數消費者同時也是勞工,因為他們能靠工作賺錢。企業、勞工和消費者是經濟體的關鍵要素,但銀行與股市(也就是「金融體系」)亦會影響資源的運用。銀行貸款給企業,也就是所謂替企業提供「融資」。一家銀行借錢給紡織製造商興建新工廠,製造商有了這筆貸款就可以拿去購買水泥,這些水泥會成為工廠的一部分,而不是用於新建橋梁。企業為了籌資,有時候也會在股票市場出售「股份」(或「股票」)。如果你持有一股東芝(Toshiba)股份,你就擁有該公司的一小部分,倘若公司經營績效出色、股價因此上漲,你也隨著變得更富有一些。政府也是經濟體中的一環,當政府花錢新建公路或發電廠時,也會影響資源的運用。

 

◎經濟學是探討人類行為的科學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會看到幾位思考經濟問題的先驅:古希臘人。英語的「economics」發源於希臘文的「oeconomicus」,「oikos」是「家戶」之意,「nomos」則指法則或規範。因此,對希臘人來說,經濟學的要旨是探討家戶如何管理資源。在現代,經濟學也納入企業與產業的相關研究,但家戶與生活在家戶中的人仍是根本。說到底,經濟學的重點仍是買東西的人以及構成勞動力的人,也就是說,經濟學是探討經濟體中人類行為的科學。如果你生日時收到一千元禮金,你要怎麼決定如何花用?什麼因素會讓一名勞工以某個薪資水準接受一份工作?為何有些人謹慎儲蓄,有些人卻肯花大錢替愛犬蓋一棟寵物宮殿?

 

經濟學家試著以科學方法處理這類問題。「科學」一詞或許會讓你想到冒著泡泡的試管和黑板上潦草寫著的方程式,反而不會聯想到人們到底有沒有足夠食物的問題。實際上,經濟學家試著用科學家發射火箭的態度去解釋經濟體。科學家尋找物理「法則」:一件事如何引發另一件事,比方說,火箭的重量如何影響火箭飛行的高度。經濟學家尋找經濟法則,好比說,人口規模如何影響可得的食物。這稱為「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法則本身無好壞可言,只是描述情況。

 

如果你認為經濟學的功用必須遠遠超過前述,你絕對是對的。想一想活不過嬰兒期的非洲孩童。描述情況、然後就這樣放著,夠嗎?當然不夠!如果經濟學家不做判斷,那就和鐵石心腸無異。另一派的經濟學稱為「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這類理論會去判斷某種經濟情境是好還是不好。當你看到超市丟棄完好的食物,你會判斷這是壞事,因為這是一種浪費。當你在思考貧富之間的差距時,你可能也會認為這是壞事,因為不公平。

 

◎經濟學可以成為一股變革的力量

 

當精準的觀察和明智的判斷兩相結合,經濟學可以成為一股變革的力量,創造出更富裕、更公平的社會,讓更多人能在其中好好生活。英國經濟學家阿佛瑞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說過,經濟學家需要「冷靜的腦,以及溫暖的心」。沒錯,描述這個世界時要像科學家一樣,但當你這麼做時又一定要對身邊受苦的人們懷抱著憐恤之情,並試著做些改變。

 

現代的經濟學(我指的是大學裡研究的經濟學),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中出現時間相對較晚。幾百年前資本主義(這是目前多數國家的經濟類型)誕生時,經濟學才出現。在資本主義之下,無論是食物、土地還是勞力,多數的資源都用錢買賣,這樣的買賣稱為「市場」。資本主義下有一群人叫資本家,他們擁有資本:資本指的是為了製造出貨品所必備的金錢、機器和工廠。另一群人是勞工,受僱於資本家的企業。現在我們很難想像還有其他的運作方式,但是在資本主義之前,這個世界很不一樣,人們自耕自食,而不是買食物。一般人不在企業任職,而是為地主效命,地主控制人們居住的土地。

 

這樣說起來,與數學或文學相較之下,經濟學是新學問,諸多內容都和資本家有關:買進、賣出、價格。本書有很多內容在談的也是這類經濟學,但我們在檢視經濟概念之前也會追溯到更早之前。畢竟,無論是否信奉資本主義,每一個社會都必須因應如何讓人民溫飽的議題。我們將檢視不斷演變的經濟體概念,並看看經濟體本身的變化:無論是在田裡還是廠裡工作,人們長期如何克服稀少性,得以全家共聚一堂飽餐一頓。

 

在描述經濟體與做出相關判斷時,經濟學家是否永遠都如謹慎的科學家與明智的哲學家一般?有時候,經濟學家要面對指控,說他們忽略了經濟體不斷進步時卻被拋在後面的弱勢群體面對的困難,尤其是女性與黑人。這是因為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家通常都來自社會中最優越的群體嗎?二十一世紀初,銀行輕率的作為引發一場嚴重經濟危機,很多人責怪經濟學家沒有預見問題,有些人甚至懷疑,這是因為在金融與大型銀行主導的世界裡占盡優勢的那些人,影響了很多經濟學家。

 

這麼說來,除了冷靜的腦與溫暖的心之外,經濟學家可能還需要一些別的要素搭配:自我批判的眼光,以及要有能力超越自身的考量與慣有的世界觀。研究經濟學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藉由了解過去的經濟思想家獨有的考量與環境如何孕育出某些概念,我們或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正因如此,將歷史結合概念想法才這麼讓人著迷,而且,對於創造出讓我們多數人能活得好的世界而言,至為重要。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