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部・吳晟與樹】前言
一九四四年在台灣彰化溪州鄉出生的詩人吳晟,今年七十二歲了。
七十二歲,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疑問是個老人了,但這位老人家,將他最新完成的詩集命名為「他還年輕」。
年輕與年老,這兩個相對的概念如何區別?怎麼計算?每個人心裡自有丈量的尺度,有人說肉體衰敗就是老,有人認為心境才是鑒別一個人真實年齡的重點。不過,說來說去,這些說法最終都跳不開人類的視角和侷限。
這麼說吧,以台灣人平均可活八十歲的統計數據來看,吳晟確實被劃分在高齡的區帶間。但是,被叫做「台灣」的土地上,並不只有人類在此生活。倘若把所有物種的平均年齡攤算列出,七十二年,豈止是「他還年輕」?已經存活數百數千年的生物們,聽了恐怕都會發出老者特有的笑聲,那股低沉寬厚、溫暖包容的呵呵聲,若是引起了土地的共鳴,恐怕人類還會誤認為發生地震呢。
是啊,我們大多數人,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終究不懂得體會土地和其他生物對我們的厚待。我們習慣用單一、自我的人類目光觀看和理解,於是颱風永遠被解讀為天災,而不是為亞熱帶乾旱氣候島嶼引入重要水源的氣象;海洋是隔絕島國與外界聯繫的障礙,而不是帶來溫暖洋流、充滿多樣生態的水域。森林呢?只有颱風來時,人們會想起島嶼中央大片山脈的存在,親親熱熱地喚它「護國神山」,其他時候,森林代表的是:高山蔬菜、遊樂區,以及民俗藝品店的木雕、茶桌和家具。
我們沒有能力從森林想到樹。沒有能力想到,樹除了是木材來源,還是比人類更早在這裡生活的原住民。它們的平均壽命也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百年對大部分台灣樹種來說,只是成年的起點。
就拿我們常見的樟樹說吧,一棵樟樹至少可活五百年,在台灣,最長壽的樟樹在南投神木村,人類對它年齡的判斷,從一千五百歲到三千歲都有。另一種我們也算熟悉的榕樹,壽命可從兩百歲起跳;至於茄苳、毛柿、楓香,活個三五百年對它們而言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紀錄。
許多文化都將年老等同於智慧。活在世上的時間越長,見識過的風景和人事變遷就越多。犯過的錯誤,記取的教訓,都會隨著生命長度不斷累積。按照這個邏輯,樹或許遠比人類更有智慧。
事實上,根據樹木學者研究,樹的確是善於記憶的生物。它們將記憶寫在年輪中,無論是新芽萌發、病菌入侵、外在環境的乾濕冷暖等變化,樹木都會一一翔實記下,銘刻在體內。它們累積了關於地球環境和氣候的歷史,以及在這些變遷中繼續存活下來的智慧。可惜對多數人來說,我們既無法理解,也不認為需要知道這些樹的經驗。
但是,對吳晟來說,活得越久,他越能深刻體認到,人類不能沒有樹。
樹能不能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生存?就算樹木不會說話,我們也可以從樹的演化史知道答案。遠在一億七千萬年前,地球上已有針葉樹存在。一億年前,闊葉樹—台灣平地常見的樹有百分之七十都屬闊葉樹—也開始出現。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樹發展出光合作用等機制,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地球上所有後來的生物,包括人類,可以說是託樹木的福,才得以持續生存。
樹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卻不能離樹而活。活到七十二歲,吳晟越發明白這道理,但環顧四周,生活中哪還有幾棵百年以上的樹木?別說老樹,連一般的樹木也不可得。明明六十幾年前,正當吳晟童年時,台灣的鄉鎮間還到處有大樹。那時,他生活中的大樹,不只有老者一樣的面目,更是重要的鄰人和玩伴。
那時,他還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喟嘆不再有樹。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一個為樹疾呼、奔走,一個四處種樹,想像終有一天,眼前這些幼嫩小樹會比現在的自己更老,活得更久的人。
當那一天到來,吳晟的子孫會不會和童年的他一樣,喜歡在大樹底下玩耍?如果大樹對人類有感,它們會不會從那些年輕孩子的身影中,依稀辨識出當年栽種它們那人的模樣? [下略]
【第二部・相約來種樹】前言
吳晟親手栽植各式原生樹苗的樹園,是全天候對外開放的。造訪客人雖不能說車水馬龍,卻也堪稱頻仍。其中,慕種樹詩人之名而來參觀的、向吳晟討樹種植的、請益種樹之道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最讓吳晟有感的,是那些為種錯、種死的樹木而來的人。
二〇一五年,強颱蘇迪勒在台灣釀成出乎意料的災情,全台樹木是慘烈受災戶之一,特別是台北市路樹,遭遇過去十年來最嚴重的樹木倒塌、斷裂之災。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颱風過後拜訪溪州樹園時,就請教吳晟:為什麼樹園這麼多的樹都安然無事,而台北路樹卻倒得這麼多?
「無論是樹園的樹或我家旁邊的庭院樹,之所以歷經無數颱風卻屹立不搖,是因為我們種樹的土壤層厚實,且多從幼苗種起」,吳晟告訴柯文哲,種樹有個關鍵原則需先建立—合乎自然。什麼是合乎自然?很簡單,適地適種。倘若我們把樹看成人,樹根猶如腳部,樹幹則是軀體,當人的身體在適合他的環境裡,獲得充分的伸展空間,能夠自然生長,當然就能穩穩立足,正如俗諺「樹頭若穩,不怕樹尾作風颱」。他指出,「都市的路樹有三個問題,一是樹的底部土壤都是砂石級配,二是周邊覆上水泥,三是植穴過小、根部無法伸展,導致頭重腳輕。所以颱風一來,當然容易被摧折」。
「現在最要緊的,是大家趕快建立起正確的樹木知識和方法,學會辨認怎樣的種樹錯誤,如何改善」,吳晟也直接點名,台灣的公家體系和植栽景觀業者必須儘快了解正確的種樹、護樹方法,才不會囿於無知,一再犯下種樹如毀樹的行為,「當官僚體系都建立起樹木知識,才能夠上行下效,對一般民眾進行推廣」。
接下來的內容,首先條列出常見的錯誤種樹情況以及改善方式,接著提供「如何開始種樹」的簡明步驟與需要留心之處。然而,最最重要的,吳晟不忘再度叮嚀:在知識與方法之外,初心更別忘。對樹木和自然的愛惜之心、同感之情,是一切行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