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黃、青、白、赤、黑,
是古代中國五種最重要的顏色,也跟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羊城晚報》書評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宋怡慧(丹鳳高中教務主任)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明進(建中國文老師)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黃月銀(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誠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序
序言
「色」字,按照明末閔齊伋在《六書通》中的考證,最早的寫法,如 ,乃是一個人馱著另一個人,仰承其臉色。
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也注解說:「色,顏氣也。」
也就是說,「色」在中文裡,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的臉色。孔夫子譏諷喜歡做秀的人,說:「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太史公描寫秦舞陽的外強中乾,說他刺嬴政時「色變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讚公孫大娘劍舞絕技,說圍觀群眾們「觀者如山色沮喪」,用的都是「色」字的本義。
這個本義,顯然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是人們內在的情緒通過面部肌肉、眉眼口鼻這些物質的具體形態表現出來的結果。現在我們還常說「喜形於色」、「談癌色變」,仍用的是臉色的意思。
當然,現在說「色」,多以「色彩」這一含義為主,似乎更強調其客觀性。科學家們說,什麼是色彩呢,就是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拿著三棱鏡,去分解陽光的色彩吧。事實上,人類眼睛的特殊構造,可以使我們看到可見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們的視網膜上分佈著許多圓錐細胞,對可見光內各種不同波長的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而這些圓錐細胞又含有三種不同的色素,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最敏感,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紅綠藍的分辨度最高,這也是將其稱為三原色的原因。
色彩視覺在靈長類動物對世界的認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動物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科學家們還說,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牛、羊、馬等家畜,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狗也不能分辨顏色,它看景物就像看一張黑白照片。
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掌握物理學與人體解剖學的先進知識,無法客觀地分析色彩的發生機制,但卻敏銳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對人產生的影響。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為,他發現人類可能因貪婪和孱弱,而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裡迷失。
然而世人幾乎沒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聽不進老子的話。人說到底是感性的動物,容易依賴感官,也容易沉溺於感官。江淹「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離愁別緒更重,作了黯然銷魂的千古一歎;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卻襯出了大英雄羈旅思鄉的寸寸柔腸。色彩,除了構建了美麗的自然,還幫助我們衍生出豐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審美情趣太過豐盛,不僅把山水風光聯繫到情緒,還又引申到男女。大約是因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繽紛的自然一樣,可以給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這樣的含義。梁惠王召孟子談心,劈頭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這風流又有些下流的含義,塞進了「色」字裡。而英文裡,「color」一詞無論在含義上還是詞源上,都沒聽說跟「sex」或者「love」有什麼關係。這大約也算是中華文化又一體現「天人合一」的獨特之處吧。
也許是過於迷戀來自身體的感官享受,梁惠王、齊宣王以及其他無數王與非王的後人們,又將「色」的性含義作了進一步發揮。比如,與性有關的念頭,叫做「色心」;與性有關的要求,叫做「色欲」;至於對性有執著追求的人,就是「色狼」、「色魔」、「色鬼」。其實,狼是對配偶十分忠誠的動物,實行絕對的一夫一妻制;至於魔、鬼,更是虛無縹緲之物,白白因人的齷齪、偏狹、卑劣而擔了虛名兒。
看透一切的,還是佛家。佛家說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質的存在。「色」又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所依靠生活的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是我們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後凝重地說,色即是空,一切物質的存在都將幻滅,並不值得我們留戀。
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們擺脫一切世俗的羈絆,達至心靈的寧靜與平和。其實,紅塵有紅塵的美好,否則,人幹嘛要進化出一雙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識兩色,世界黑白分明,內心豈非更易平靜?
所以,既然有了這樣幸運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這條逐色之旅,去尋覓這些淺碧輕紅、姹紫蒼黃在我們的文明中的負擔與承載。
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詩人,早已不在了。但我們還可以繼續享受,這可分解為七色的光明。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