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聖經》還沒翻成繁體中文前,就在全球發行超過33國語言版本,英文書名“Discover the Foods Scientifically Proven to Prevent and Reverse Disease“,更是直接明瞭地告訴你如何透過食物逆轉死亡,而這樣的一本書,現在終於有了繁體中文版,在醫療保健、飲食療法書出版蓬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選擇出這樣的一本書?又是如何決定把書名定為《食療聖經》的呢?這一本近600頁紮實又厚重的書,責任編輯處理起來遇到哪些困難?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責任編輯芳蘭怎麼說吧~
《食療聖經》責任編輯:溫芳蘭、特約編輯:莊雪珠
Q:當初為什麼選擇編這本書?
A:因為是總編輯選的XDDDD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How Not To Die”,裡面的章節是如何不死於心臟病、如何不死糖尿病…一位作者居然敢說要教你如何避免死亡,如何不死於15大致死疾病,可見這本書的內容一定相當厲害,也必然蒐集了很多證據和做法,才敢定下這樣的書名跟標題,所以我決定要跟它「正面對決」。
因為過去我不是專門編健康醫療的書籍,但是好好去了解全食物蔬食的脈絡之後發現,
其實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對過去的飲食研究做出科學實證的回饋,是營養學、疾病、飲食法三大領域集大成的巨著。在早期著名的「中國研究」(China Study)中,研究員透過分析東方的疾病數據與飲食習慣,比較東西方飲食習慣,發現食物和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他們發現心臟病、高血壓不是老化必然的疾病,有部分可能是飲食選擇的結果,這種說法推翻了以往年紀漸長,連帶身體機能衰退與疾病發生的必然,從而強調日積月累的飲食習慣與慢性病發生的相關。
本書作者繼承了上述「營養學才是挽救生命的關鍵」的概念,繼續深入研究。他讀遍全世界的營養學文獻,致力找出飲食逆轉疾病的科學原理與日常實踐方法。過去十幾年來,幾乎沒有累積如此全面科學實證的營養學書籍出版,本書是最完整的。面對目前媒體上各種的飲食迷思,這本書所提供的科學依據,絕對是讀者需要的。也因此,我們選擇出版這本書。
Q:那在編輯時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嗎?
A: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很多觀念被挑戰,因此起初是抱著質疑的心態下去看的。
例如書中提到很多人倡導無麩質飲食,但是作者提出報告解釋,對麩質過敏的人可以分為「乳糜瀉」自體免疫疾病和「非乳糜瀉的小麥過敏」。在美國,大約只有2%的人口有小麥過敏問題,由此推論,98%的人沒有小麥過敏的問題。在科學實驗上,沒有證據指出吃無麩質食品對身體有益,但是卻有證據指出,沒有「乳糜瀉」與小麥過敏的人如果採行無麩質飲食,反而可能破壞腸道健康!因為小麥裡的有益成分,例如發酵性寡糖、雙糖、單醣等,具有益菌生的功效,能夠補充好菌。若你沒有罕見的乳糜瀉與小過敏症,食用個的麩食品,腸道菌叢和免疫功能會產生副作用,腸道裡恐怕會長壞菌。為了避開2%的機率,卻拿自己的腸道開玩笑,真的很不理性呢。因此,要採行任何飲食法之前,還是應該多參考相關的科學研究。
在這本書中常會看見這樣顛覆一般我們過去認為很好的飲食建議和選擇,而且是在有大量實證數據的支撐下,讓我從起先抱持懷疑的態度,在書中透過作者的解釋與說明,越看越欲罷不能,調整了很多的觀念。
其實說穿了,這本書就是從「食補」演化到「食物具有療效」的結果與呈現,
我們想要呈現食物與病症的紐帶關聯,過科學實證的支持讓這論點得住。
Q:《食療聖經》的英文書名是“How Not To Die”非常直白,而且簡單明瞭,為什麼中文書名會選擇用《聖經》這樣高度的字詞呈現?
A:繁體中文的書名本來想要用原文,可是又覺得無法如英文般漂亮地傳遞原意,這本書曾經被暫譯為《逆轉死亡之路》,但後來我們評估,因為這是一本近十年來集大成的食療書籍,「聖經」兩個字有一種權威感,也是這本書我們想要給它的定位。而且這本書在國外也已翻譯超過33國語言版本,我們希望《食療聖經》可以像「聖經」一樣,家戶戶的抽屜或書架上都能有一本,居家必備寶典的概念。
Q:什麼是全食物蔬食?
A:
全食物蔬食的主要概念就是「真的食物」、「完整的食物」,透過避免再製品與加工來得到食物全部的營養。
作者從養的角度切入,他認為每天的東西是最重的,因一個長期的、完整的攝取所養成的習慣與累積,是比專門只攝取哪幾項食物、某幾種營養素更好的做法。因此,
這本書不是要談素食主義、全素主義或任何「主義」。「全食物蔬食」這種說法的概念會比素食更加完整,它指的不只是「素食」,而是未加工、以蔬食為主的健康飲食法。每日吃的天然蔬食越多,加工和動物性食品吃得越少,對身體就越好。
也因為作者以營養學出發,更顯得這本書難能可貴。他也在書中提到,營養學在主流醫學中普遍不被重視,因為相較之下沒有利潤可言,而主流醫學的治療方式,只針對癥用藥或開刀侵入治療。近年開始受重視的生活型態醫療,便嘗試說明疾病的發生和一個人的生活型態有關。生活型態又與飲食習習相關,中國人說藥食同源,也是這個道理。本書希望透過對飲食的觀察與研究,來找出逆轉疾病的科學途徑。
Q:整編書編下來,哪些部分是你覺得最有趣而想推薦給讀者的?
A: 作者的寫作方式經過設計,他會針對15大疾病的特點,來選定故事的切入角度與氣氛,用實例吸引人進入營養學與醫學的脈絡,文風相當幽默有趣。在他的寫作中,可以看見醫生和病人間親密的情感互動與人生感悟,這種人道精神一直貫穿全書。
我自己最喜歡本書的第二部〈今天要怎麼吃?吃什麼?〉,內容對我來說非常的生活化,很實際地教你怎麼吃。像是作者很喜歡果昔,他就會提供自己喜歡喝的果昔製作方式,這些食譜都是平常在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
Michael Greger還把自己每日飲食的12清單做成APP讓讀者使用,這個APP會天天提醒你做到健康的日常飲食。點選這12清單裡的任何一項,就會跑出相應對的食物選單、建議吃法和用量。
這本書總結下來,我收穫最多的是,它挑戰了我很多觀念,但是後來所提出的實驗數卻也都說服了我。整本書想要倡導的元攝取,每一部、一節都看到,你可以看見作者苦口婆心地希望看到讀者不要迷信健康食品、只攝取單一的營養素,真正的飲食應該是透過實務多元攝取,互相作用之下,自然就會去平衡不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