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讀
NO.01人口 隨著少子高齡化的衝擊,世界將有何變化?
◎從「人口」看經濟
人口眾多,意味著具備廣大的勞動人口、生產量大,而且消費人口多、市場龐大。想要預測經濟,「人口」是十分重要的切入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口歷經所謂的「人口爆炸」急速成長,而這些增長的人口尤其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一九五〇年世界人口約二十五億人,二〇〇〇年增長至約六十億人,五十年內成長了二點四倍。若維持這個成長速度,預計二〇五〇年全球人口將達到一百四十四億人。
然而,二〇一九年聯合國在《世界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報告中預測,由於開發中國家不斷朝半先進國家(semi-advanced country,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隨著「家庭計畫」(譯注:家庭計畫[family planning],指每個家庭依照自己的生育意願、身心健康、經濟基礎、扶養能力與社會國家的需要,決定家庭人數,並利用現有的醫學知識原理和節育方法達成其目的,使每個子女都能在父母期望及完善準備下出生,以奠定子女日後身心正常發展。)的概念普及,出生率呈下降走勢,因此「二〇五〇年世界人口將達到大約九十七億,二一〇〇年前後迎來一百一十億人的峰值」。此外,先進國家因少子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導致高齡化進展,死亡率有增長情形。報告指出,世界最終將進入人口萎縮的社會。
報告亦顯示,二〇五〇年以前的世界人口增長預計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尼、埃及等八個開發中國家及美國,美國主要是因為大量移民及其所帶來的高生育率走勢,促使人口增長,並且還預測二〇二七年左右,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已邁入人口萎縮社會的背景之下,日本的潛在支持比(potential support ratio)一點八,為全球最低。
潛在支持比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人口)除以依賴人口(十四歲以下者與六十五歲以上者總計人口數)後所得數值,該值愈小表示可支持依賴人口的人數愈少。
二〇五〇年以前,全球預計將有四十八國的潛在支持比小於二,許多國家都將面臨維護老人公共醫療及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挑戰。
我們在思考這些「變化」帶給勞動市場或經濟形勢的影響時,還必須為下一代創造新的價值。
NO.02資源 經濟是「土地與資源的爭奪戰」
◎從「資源」看經濟
地球上存在的土地及資源有限,不會隨人口成長或經濟發展而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會為此相互爭奪的主因。
日本資源匱乏,只有硫磺和石灰得以自給自足,但光靠這些原物料,無法製造工業產品,所以鐵礦石、煤、石油、天然氣等原燃料幾乎全仰賴進口。從澳洲或巴西進口鐵礦石,從澳洲、印尼、加拿大等國進口煤,從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等中東產油國進口石油,並且從澳洲及馬來西亞等國進口天然氣。所以說,日本勢必得與這些國家保持良好關係。
再加上東南亞位於連繫中東國家與日本的航線上,日本亦必須與東南亞諸國建立良好關係。
畢竟,資源出口國是憑藉龐大的出口能力而得以因應出口貿易,當國內需求隨著今後經濟發展提升時,出口能力亦可能隨之縮減。
此外,中國和印度等人口大國因經濟發展使得兩國對原燃料需求大增時,將導致世界市場的資源爭奪加劇,原燃料採購將變得不再容易,這時極有可能從與中東情勢毫無關係的地方爆發「石油危機」。
日本森林面積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八點五,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然而日本列島有將近七成土地為山地及丘陵地,因此森林的採伐及交通運輸在物理條件上都極為困難,故而從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等國進口大量的森林資源。
此外,日本年雨量高達一千八百毫米,水資源豐沛,但因山地及丘陵地多,雨水會在短時間內流入大海。因此,日本藉由適度興建水壩來確保水資源,調節河水流量,作為豪大雨時的因應措施。
一個國家的可用資源取決於該國擁有的自然環境,有些國家占得所謂的「地利」,有些國家則沒有那麼幸運。想要取得這些有限資源,熟知相關「背景」十分重要。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現在,過去和未來亦然。
NO.03貿易 磨練「優勢」是生存的唯一途徑
◎從「貿易」看經濟
國內生產趕不上國內需求時,可實施進口;反之,當國內生產超越國內消費,可實施出口。查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概況。
日本是資源稀少的國家,光靠國內產量無法滿足原燃料需求,故而從其他國家進口——在這個階段,已然墊高生產成本,所以日本不斷致力提高技術能力,製造高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
然而,出口過度發展時,容易發生貿易摩擦,一九八〇年代日本與美國的汽車貿易摩擦就是最好例子。因此,汽車企業為了避免與出口市場之間的貿易摩擦,開始將工廠轉移海外,結果導致日本產品出貨量或就業機會減少,國內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
近年來國際分工體制不斷發展,國際分工是一種世界各國在各自專業領域生產商品並相互出口的體制,比在本國生產更能降低成本。在這當中,日本的「中間需求出口」遠大於「最終消費需求出口」。換言之,日本的分工角色已經轉變成對其他國家的製造過程提供中間財(零組件或機械類),而非組裝最終財貨(製成品)。
於是,日本減弱了「進口原物料加工成工業產品後出口」的加工貿易特性,現在主要是出口零組件等中間財,並進口其他國家生產的製成品。
不過,從日本出口的零組件被做成製成品後,並不會全數反向回流到日本,也有可能出口到第三國,所以日本的出口量實質上會隨第三國的國內需求而有所增減。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人員、商品、資本和服務得以跨越國界流通,資訊技術的發達則使資訊傳輸的時間距離縮短為零。世界上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往相同的方向邁進,估計全球同質化在現階段會持續發展下去。因此,國內無法生產的產品便以進口供應,進一步鞏固國際分工體制。
NO.04工業 從「工業革命」解讀未來世界
◎從「工業」看經濟
世界工業發展始於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機獲得廣泛利用,於是開始不分晝夜生產工業產品。當生產超過需求,為了出售剩餘的工業產品,取得市場成為當務之急,於是世界各地開啟了殖民地的搶奪大戰。並且,隨著搭載蒸汽機的蒸汽船、蒸汽火車出現,開始得以向遠方大量運輸,貿易正式啟航。
第二次工業革命自十九世紀後半業展開,經濟發展自以往的煤,轉變成以石油、電等新能源的重工業為中心,美國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燈泡也大約在這時候(一八七九年),就此揭開大量生產、大量運輸、大量消費時代的序幕。尤其,福特汽車生產的福特T型車更可說是象徵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工業產品。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隨著電子技術及機器人技術的使用,促進各種產業推廣自動化,資訊技術改變了社會生活,又稱為「IT革命」。勞動生產力提高,先進國家的高技術能力與開發中國家廉價工資的結合,開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地製造,同時也是正式推升中國經濟成長的時期,促進開發中國家的工業發展。
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指二〇一〇年左右開始的技術創新,IoT(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物聯網」,家電產品或汽車等「物品」可以直接連接網路,透過人工智慧(AI)分析通稱大數據的大量資料,提供最佳化生產及服務。
先進國家已歷經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今正在開發下一代技術。
另一方面,新興國家則憑藉龐大人口、廉價勞動力及原燃料資源等優異素材來吸引先進國家的企業,奮力轉型成製造據點或供應商。不光是中國蛻變成「世界工廠」,產業區位最佳化更是日新月異,世界正以令人眼花撩亂的速度不斷轉變。
NO.07從人口解讀「未來成長的國家」
◎世界人口前十大國家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二〇一九年世界人口七十六億七千三百五十三萬人,二〇〇六年約六十五億九千三百萬人,這意味著每年增約八千三百萬人。德國人口八千三百一十三萬,所以「每年誕生一個德國」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與第二名的印度同樣超過十億人,超過三億的國家僅美國,超過二億的國家則有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奈及利亞。儘管有的國家如美國是因移民等社會增加為人口成長的主要因素,但一般而言,劇烈的人口成長源自高出生率及低死亡率。
中國在一九七九年至二〇一六年期間,因持續實施「一胎化政策」,造成出生率急速下降,人口增長放緩。儘管印度亦推行人口抑制政策,但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七年的平均年增率依舊高達百分之一點二(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為百分之一點六),人口增長雖然有所減緩,但原本的目標設定在將人口抑制在十一億以下,所以實質上可算是失敗。從下一頁圖表亦不難想像,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共十四國,其中僅美國、墨西哥、日本為OECD會員國,由此可知人口大國一般多被歸類為開發中國家。在機械化進展遲緩、依舊以勞動密集農業為主要發展的國家,普遍期待兒童成為有效的勞動力,因此出生率偏高。此外,醫療技術進步及醫藥品普及,促使嬰幼兒死亡率下降,此乃造成人口急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美國則因大量移民、以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為主的高生育率趨勢等社會背景,預計今後人口將持續成長。
人口增長特別迅速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菲律賓。根據聯合國預測三國在二〇五〇年的人口數,巴基斯坦將增長至三億三千八百零一萬人,奈及利亞四億一百三十一萬人,菲律賓一億四千四百四十八萬人。菲律賓大約有八成人民信奉天主教,他們不僅不贊成墮胎,就連對避孕也持反對態度,再加上「大家庭主義」的價值觀深植人心,所以儘管出生率有減緩趨勢,卻依舊處於較高水準。巴基斯坦及奈及利亞人民則是試圖透過生育確保更多的「幫手」,故而拒絕採取避孕措施。這種現象並不侷限在上述三個國家,而是開發中國家的普遍趨勢。
向俄羅斯學習「少子化對策」
另一方面,俄羅斯與日本人口略有下滑趨勢,然而俄羅斯在導入「母親津貼」政策後,出生率出現了V型復甦。
「母親津貼」是俄羅斯政府為了改善出生率,自二〇〇七年開始推行,只要符合資格,在第二胎出生時可以領取相當於一百萬日圓的補助金。若比較俄羅斯各行業的平均年收入,該金額相當於俄羅斯人年收入的零點五至二倍。第三胎之後還有其他獎勵措施,諸如教育費減免或是免費贈與土地。日本政府則依然處在一種看不見「有心」處理少子化對策的狀態。
幼年人口(十四歲以下)、工作年齡人口(十五歲至六十四歲)、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是三階段人口結構指標。
請見下一頁的上方圖表,該表列出幼年人口比率超過百分之四十五的國家(譯注:皆為非洲國家)。在高出生率國家,幼年人口比率往往偏高。接著請見下方圖表,在幼年人口比率低且出生率低的國家,相對地老年人口比率有偏高趨勢。
儘管有「少子高齡化」的說法,但「少子化」和「高齡化」必須分開思考。「少子化」意指幼年人口數少,因此幼年人口占比低的狀態;另一方面,「高齡化」雖然表示老年人口占比高,但不一定意味著老年人口數多。
NO.18是否該敞開國門迎接移工?
◎跨國移住者的發展
跨國移住者的統計數據不僅包含因某種因素移居國外的難民,還包括移民人數。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OM),移民的定義係「任何離開原本常住地,在一國之中或跨越國界,正在遷移或已經遷移的人 」。換言之,難民亦可說是移民的一部分。
大多數的移住者是為了工作或留學而移居。然而,在那之中,也有些人──比如難民──是由於非自願因素而被迫遷移。
按區域別來看,大洋洲的跨國移住者占總人口比例最高。大洋洲約有四千二百萬的居民,其中澳洲(百分之五十九點八)與紐西蘭(百分之十一點三)總計占約百分之七十一,深刻反映出兩國現況。澳洲移民人口眾多,占居民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一九九〇年當時占百分之二十三點三,由此可知移民比例有所增長。
美國與歐洲的移民概況
北美洲(百分之十六)與歐洲(百分之十一)移民比例同樣變高。在北美洲,美國的跨國移住者比例占百分之十五點四,加拿大百分之二十一點三,兩國皆有所增加,尤其美國一九九〇年當時為百分之九點二,自一九七〇年代以來便維持一貫的增長趨勢。因此,在美國經常出現墨西哥非法移民的爭論議題。許多非法移民會泳渡位於美墨國界的格蘭德河入境美國,因背部被河水浸濕,所以被人稱為「濕背(wet back)」,指的便是這些非法遷入美國的墨西哥裔移民。
在歐洲,德國(百分之十五點七)、英國(百分之十四點一)、法國(百分之十二點八)、義大利(百分之十點四)、西班牙(百分之十三點一)、瑞士(百分之二十九點九)、荷蘭(百分之十三點四)等國家的跨國移住者比例變高,根本原因是《申根公約》放寬了人員流動的自由度,於是龐大的移民人口提高了跨國移住者的平均比例。
然而,二〇一五年大量難民瘋狂湧入,甚至被各界引述為「歐洲難民危機」。非洲長期的內戰與紛爭,導致逃往國外避難的民眾人數不斷增加。起初難民前往鄰國尋求庇護,但由於這些國家沒有完備的收容體制,於是他們紛紛轉向歐洲。非洲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因此難民試圖乘船渡海。然而,二〇一五年四月,一艘乘載八百人的船隻在利比亞外海發生翻船事故,翻覆主因是人員超載。此外,敘利亞內戰造成的大批難民也開始前往歐洲。土耳其位在中東通往歐洲的路上,所以有許多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
在此前提背景下,二〇一六年三月土耳其與歐盟簽訂協議,封鎖巴爾幹半島通往歐洲的路線。儘管經由希臘路線的難民人數減少,但仍有許多人寧願冒生命危險,也要橫渡地中海前往歐洲。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是從地中海進入歐洲的門戶。從前,一橋大學前段入學考試‧地理(二〇一〇年度)曾出現類似下列的申論題。
問:請說明當國際勞動力流動全面放寬管制時,將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什麼樣的勞動力流動,並解釋儘管聲稱全球化,但為什麼在面對放寬國際間勞動力流動管制時,卻不如投資或貿易那樣積極?
由於一橋大學未公布試題範例,所以在此提供筆者個人的解答。
答:因為擔心勞動力會明顯從開發中國家往就業機會較多的先進國家流動,導致先進國家失業人口、非法入境或非法居留人數增加,或在人民與外籍移工之間爆發文化摩擦和衝突。
自二〇一五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各國提議反移民、加強管制訴求的政黨在議會席次有所增加,這大概是出自人民對失業、社會安全經費負擔加重、犯罪率上升等的擔憂。英國之所以會退出歐盟,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大量移民,儘管他們大多來自歐盟內部。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