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 【千里步道系列2】

NT$580NT$458save21%

2 件庫存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手作步道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本書介紹】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暖心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作者簡介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致力於保護台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以「自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負成長 」為目標,全力投入「步道三部曲「郊山步道鋪面調查、台灣步道日倡議、步道學體系建立」的扎根工作。同時串連環島路網,在都會市區,推動綠色路權與綠色廊道;在鄉鎮田野,則強調「手作步道」的公民參與環境守護。榮獲第十一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

目錄

目錄

 

【推薦序】是追隨者,也是鼓吹者    文|小野

 

【導論】成為手護環境的工匠    文|徐銘謙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呂來謀(Valuavu Tuquljingid)|羅吉榮|伍玉龍 (Eumeen Tahai Takistahaian Islituan)|

范光政|林先朝|杜忠勇(Ripunu)

 

之一|綠道上的山徑  :長距離步道精華之選

  1. 崩山坑古道|連結淡蘭路網之心臟地帶
  2. 摸乳巷古道|展讀淡蘭百年山徑的小歷史
  3. 水寨下古道|遙想馬偕傳教的行跡
  4. 大湖老官道|守護竹林老路的美學
  5. 石硬子古道|穿越獅山,重訪客家生活細節
  6. 特富野古道|漫步天神的足跡之間

 

【特寫】走上台灣的朝聖之路:長距離步道,夢想開始的地方

 

之二|山之巔,海之涯:與山海一起呼吸

  1. 雪山主東線步道|向山,台灣最美雪鄉
  2. 澎湖東嶼坪前山步道|回返海上遺落的文化地景

 

之三|原鄉的呼喚:重現原民百年古道獵徑

  1. 南澳古道|圓一個回山上家的夢
  2. 舊佳平聚落步道|重返南大武山間的手掌心
  3. 阿禮 Sasadra 古道|封存在魯凱深山的櫻花

 

【特寫】來自山林的生活智慧:板頁岩的砌石技藝

 

之四|城市後花園:手作修復的郊山綠道

  1. 雙溪溝古道|隱身喧囂之中的秘徑
  2. 大坑5-1號步道|走讀島嶼生態的奇蹟地景
  3. 半屏山步道|默默守護城市的靠山

 

之五|景區裡的祕境 :景區裡的祕徑

  1. 千段崎古道|抵達昔日風華的北埔天梯
  2. 龍肚國小後山生態廊道|守護孩子的龍貓森林
  3. 知本七里香步道|與山羌一起走在森林路上

 

序/導讀

【推薦序】是追隨者,也是鼓吹者

 

文|小野(作家・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人)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得到 第十一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的消息傳來, 我快樂極了。

畢竟這一條寂寞又孤獨的路,在大家攜手合作下走了15年。終於在政府部 門的大力支持下,有了突破性的進展。2018年行政院不但正式通過國家級綠道的建構芻議,其中三條優先推動的國家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山 海圳——在公私協力合作下,也於2021年底完成。

得了獎之後,有一些訪問和拍攝紀錄片的工作,我也被發了通告,地點是在景美山海巡署旁邊的手作步道,那可是我們協會已經投入多年心力的手作步道之一,我卻沒有走過。忝為千里步道運動的三位「發起人」之一,我沒有去過的手作步道可多呢。「記得要穿著千里步道的T恤喔。」聖心提醒我。「好 的,我來找找看。」這口氣多麼令人洩氣?有點陌生和距離?其實不是,只因 為我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亂七八糟,非常忙亂。「沒關係,我會多帶幾件。」聖心永遠是那麼不急不徐,不帶侵略性的口氣。

那天早上我穿著M號其實有點緊的軍綠色T恤,匆匆趕到景美山海巡署旁 邊的手作步道起點,已經來了許多人,包括台北文山社大的夥伴們,還有一 隻名叫糙搭的小狗。好像是事先準備好的打扮,大家身上穿的T恤顏色都不一 樣,灰、紫、藍、白、青、綠、紅,加上糙搭的黃色捲毛,像是山上盛開的花朵,色彩繽紛。「其實我們穿的是同一種,只是我的已經洗成淡青色了。」一身工作服打扮的銘謙笑著對我說。她可是說到重點了,從一件T恤的磨損消耗程度,可以知道上山下海參與手作步道的次數。

千里步道運動可以走15年,聖心的運籌帷幄和銘謙的堅忍不拔,形成核心力量,我連志工都不算,充其量只是追隨者,或是鼓吹者。作為一個鼓吹者,最近我試著把人生經驗、心理治療、文學哲思、歷史文化放在手作步道這件事 情上,希望能豐富手作步道的內涵。在寫作過程中,千里步道協會出版的書,像是《手作步道》、《走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淡蘭古道北路》都 是我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夥伴們到齊後,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追隨著大家開始走這條景美山的手作步道,邊走邊拍照,大家都不太習慣,只有糙搭愛搶鏡頭。大家已經習慣進入山林,就是要拿著工具就地取材彎下腰動手修復步道,喜歡走入山林的夥伴們 皆是素樸之人,他們在工作時很少拍照。

景美山屬於台北盆地郊山的南港山系,因為都市開發,外來的設施不斷往 山區侵擾。原本峰峰相連、山徑相通的原始山林和棲地,被水泥和遊樂設施切割成柔腸寸斷。仙跡岩海巡署支線650公尺是最後僅存的泥土土徑,雨後泥濘不堪。2013年「步道學」實務課程有一組以景美山步道為主題進行步道調查,小組成員一面調查,一面有感於城市郊山自然步道的珍貴,主動向許多相關單位 陳情,表達希望維護山林生態,採用手作步道來修復山徑;由「步道學」種子 師資們組成的景美山小組,以公民社會由下而上的實踐方式,積極辦理工作坊 和研討會,鼓勵當地居民一起參加,同時宣揚手作步道的觀念。短短的一條手作步道仍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花費漫長的時間溝通和行動,方得以完成。

千里步道的終極理想,就是用這種公民力量投入手作步道的修復方式,慢慢地將已經被切割、斷裂、掩蓋的山林古徑步道重新建立起來,恢復峰峰相連、山徑相通的自然生態環境。

當我們爬到一個比較開闊平坦的地方,看到年前手作步道後留下來的石塊,用一塊巨大的塑膠布遮著。這些材料是留給認養這條手作步道的文山社大 定期上山修補步道用的。銘謙表示可以把塑膠布收起來了,因為當時是擔心許 多碎石子被人搬下山,碎石子已經陸續用掉了,大石塊很重,沒有人會搬下山,於是大家合力把大塑膠布收起來,一面收,銘謙一面打趣地說:「既然大家都在,有工具也有手套,剛剛上山時有些土石鬆動了,我們搬幾個石頭去修補一下吧。」沒想到,一路無聲安靜拍照的大夥兒,霎時歡聲雷動。大家分工合作用網袋抬著石塊往下走。

最巧的事情發生了。當天下午,九歲的孫子竟然跟著一個固定的登山團體來到了景美山,走上了我們剛剛才修復過的景美山手作步道。他是一個愛爬山走步道的孩子,走過的步道甚至比我還要多,太短的還會嫌不過癮。我告訴他手作步道的重要性及工作方式,他開心的對我說:「下次要帶我去做喔。」

是啊,這真是最快樂的感覺。不是嗎?阿公阿嬤們做的步道留給孫子孫女們走,我們一直努力不懈的,不就是想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更好的社會和環境嗎?

內容連載

特富野古道漫步天神的足跡之間

文・攝影|周聖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如果你問,有沒有一條古道,位於高海拔、蘊含豐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就算沒有高山徒步經驗的人,也能體驗到高山森林雲霧繚繞的氛圍,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遊?位於鄒族傳統領域的「特富野古道」,一定會在推薦名單裡。

特富野古道位於「山海圳國家綠道」四大主題路線中的聖山之路與原鄉之路間的關鍵位置。行走其上,有時遇見午後磅礡大雨,幾處溪溝立即水流淙淙;有時下著細雨,多添了份涼意;有時陽光穿過林梢,洒在鐵軌古道旁的紅檜樹頭上,直讓整個森林靈動了起來。每一次的特富野古道行腳,都是心靈的饗宴,森林的療癒。

 

步道特色

  1. 原為鄒族人早年開闢的獵徑,日治時期古道後段改建成運送林木的「水山線」鐵路,至今仍留有許多鐵道遺跡。
  2. 步道前段鐵道較為平緩,沿途遍植柳杉,景色極為優美。
  3. 步道後段是陡下的枕木階梯步道,為闊葉原始森林,四季景觀變化多端,動植物生態豐富,是極佳的賞鳥步道。
  4. 步道海拔介於1798公尺~2282公尺,全長6.32公里,來回步程建議一天。若想要輕鬆行,可從自忠端口進入至里程3.7公里處後返程,僅需半天時間。

 

步道小檔案

所在縣市:嘉義縣阿里山鄉

海拔高度:1798~2282公尺

里程:6.32公里

所需時間:5~6小時(來回)

路面狀況:原始山徑、碎石、鐵軌、棧橋等

步道型態:雙向進出

難易度:中

所屬步道系統: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系統

周邊串聯步道:竹林古道、巴沙哪討生古道、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步道群

 

特富野古道的前世今生

鄒族世代流傳著一個神話:上古時代洪水淹沒了大地,鄒族的祖先遷居到玉山頂上避難,大洪水退去之後,天神率領族人下山,祂踩下的腳印,便成了族人聚居之所,千百年來,鄒族人就在天神的足跡中開墾山林、建立部落。

而天神帶領鄒族祖先走過的路徑,便是早期鄒族人從自忠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穿越北鄒族傳統狩獵區,幾個世紀以來用以狩獵、通婚、甚至與異族交戰的道路。一直到現今,仍可從一些舊地名中看到鄒族文化與路徑、遠行的關聯,例如日治時期稱為兒玉的自忠,該區域有個地名Noyoca(諾幽迦),意思是:「要遠行會先在落日前在那裡過夜,清晨時好一早再出發」;達邦部落有家「給巴娜」民宿,給巴娜(Kettpana)意思是:放下背包休息的地方。

而我們今日所稱的特富野古道,原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又稱水山古道)中的一段;自特富野至鹿林山莊,全程約14公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阿里山地區的森林資源,從嘉義至現今沼平車站間鋪設運材鐵道。阿里山森林鐵路主線71.9公里於1914年全線完工後,又陸續延伸鋪設塔山線及水山線等,建佈了綿密支線路網。水山線則是林鐵開通後的第一條林場支線,1932年從水山站延伸到自忠、新高口站,兩年後通達東埔站,成為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鐵路車站;其中「沼平-自忠」段,便是利用鄰近自忠的獵徑古道後段約5.2公里進行軌道鋪設。

這裡所說的「自忠」,位於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谷間隘口,自古以來即是玉山與阿里山區銜接的重要節點,日治時期為了紀念當時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稱此地「兒玉」,國民政府來台後為紀念抗日名將張自忠遂又改名。特富野古道東側入口目前已裁撤閒置的自忠派出所,就是日治伐木時期的車站遺址。

1963年阿里山林場停止伐木,運材場景不復見。林場線1978年全面停駛後,水山線大部分路段成為新中橫公路路基,只剩下阿里山遊樂區內仍保留前段1.6公里以及現在的特富野古道段。位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1.6公里「水山線」,在2004年修復,重現林鐵衍架木棧橋景色,並在2021年2月26日,以蒸汽火車頭,附掛工程列車,載運疏伐木,復刻重現令所有鐵道與林業人感動與驚艷的百年經典場景。特富野古道段,則在2001年經嘉義林區管理處將特富野到自忠之間長6.32公里的路段加以整修,成為森林步道,才成為現今大家所熟知、有著「全台最美鐵道森林步道」美譽的「特富野古道」。

 

兼具自然生態、森鐵文化資產的原民古道

古道全長6.32公里,從東端2300公尺海拔高的自忠出發,前3.7公里大多伴隨著鐵道而行,地勢平坦,後段2.6公里多為一路陡下,採用廢棄枕木所鋪設的階梯步道,直抵西端海拔1700公尺的步道口涼亭處。由於古道位於中高海拔植物與林相交會之處,又是原始林及人工林並陳的地帶,沿途不論是筆直的柳杉林、姿態各異的檜木樹頭,或是林下各式蕨類植物,都各顯特色。

尤其,距離步道口約1公里處,有著目前全世界僅有的三種「檫樹屬」之一,分布在台灣海拔1800~2500公尺山區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檫樹。台灣檫樹因其野外族群數量稀少且相互隔離、幼苗更新不易等因素,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物種,它的葉片也是保育類寬尾鳳蝶幼蟲的食草。

除了台灣檫樹,在這條步道上還有另一種也同屬冰河孑遺植物——昆欄樹,位於步道口約1.5 公里溪谷山腰上,樹形優美,外型像闊葉樹,樹幹上佈滿苔蘚等著生植物。依照生物分類學「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昆欄樹科就只有1屬1種,單科、單屬又單種。昆欄樹會開花,但開的花沒有花萼,也沒有花瓣,稱之為裸花,在台灣因常見於1000~2000公尺中海拔的雲霧帶,也被稱為「雲葉」。

除了仰頭觀察特有樹種外,走在步道上也不能忽略了腳邊的珍寶和不時從林間深處傳來的音符。步道3.7公里平坦休憩處旁,有一株不起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正是新台幣千元大鈔上鼎鼎有名的「七葉一枝花」,據說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在醫療不便的年代曾被當作珍貴藥草;而彷若伴著林間陽光、從樹梢傳來的,則是金翼白眉、白耳畫眉等高山鳥類清脆婉轉的樂音。原來,特富野古道也是座充滿樂音的自然大教室。

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這條位於鄒族傳統領域、與阿里山森林開發緊密相關的特富野古道,也是一條兼具森林鐵路文化資產的古道;古道前身的水山線,即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鐵路——的支線之一。

阿里山林業鐵路,亦稱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簡稱林鐵。日治時期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的林木向外輸送而建,整個鐵道系統除了從嘉義市起站、終點在阿里山車站的主線外,還有許多遍布阿里山山區的林場支線。這條集林業鐵路與高山鐵路於一身的世界級登山鐵路,具備世界登山鐵路五大工法中的四項,馬蹄彎、螺旋路線、之字形、特殊的「直立式汽缸齒輪式」(Shay Geared Locomotive)蒸汽機車。自營運初始至公路通車之前,一直是沿線聚落的輸運要道。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林鐵的主要功能也轉為客運與觀光。

沿著水山線自忠端闢設的特富野古道,共保存了伐木時期林鐵支線上13座木橋與鐵道橋,在林下蜿蜒的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等遺址,搭配午後瀰漫在筆直柳杉林間的高山雲霧,已成為特富野古道上最具特色的剪影,也是林業鐵道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最美自然步道。

特富野古道因其在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生態旅遊成熟度、周邊遊憩服務機能等指標面向的特色,2021年與「能高越嶺西段」、「太平山檜木原始林與周邊步道群」,同獲入選為林務局在推動國家步道系統20週年,首波將展開與國際步道進行交流締結友誼的自然步道之一。加上近年「手作步道」已成為林務局及各林管處維護步道的核心理念,嘉義林管處連續兩年在特富野古道沿線進行手作步道志工修護活動,走訪古道行經2公里處時,仍可看到由步道志工們為只有在高山地形才會看到的「凍拔」現象,嘗試以「打樁編柵」方式修護施作的「木格框護坡」。

 

部落生活之所在,也是珍貴文化現場

位於特富野古道南端的「特富野」與「達邦」則是走訪特富野古道時,不能錯過的精采之地。從特富野古道南端出口,若搭乘部落逐鹿車隊接駁,行經4公里陡彎、約莫20分鐘的部落連絡道後,就會來到特富野部落和達邦部落。這兩個至今仍是鄒族最大的部落大社,隔著曾文溪,除了連絡兩部落間的現代公路之外,還有一條可漫步於樟樹與竹林林蔭下、體驗現今部落在地產業與生活文化的「特富野步道」(或稱樟樹巨木群步道)。

早期,特富野步道是當地居民下山採買或部落小孩到達邦上學的必經之路,步道一端的達邦吊橋,更是連接達邦-特富野兩社的要道,站在吊橋前的涼亭,還可俯瞰曾文溪上游的伊斯基安那溪谷。如今步道兩旁日治時期種植的樟樹,皆已高聳粗壯成為巨木,陪伴著部落居民走過長長的歲月,並成為當地部落巡禮、生態旅遊的最佳路線。

步道單程僅1.1公里,多為木棧道,是一條老少咸宜、適合全家出遊的步道,途中設有幾座仿鄒族式的茅草涼亭可供乘涼小憩,並有一處立著「貢禮之石」的解說牌,牌面上寫著:「在通往部落的路上,族人會選擇一塊大石頭,作為供奉社神(土地神)的地方,路人經過時,常會拿一些食物放在石頭上,並做簡單的祝神儀式,祈求社神庇佑。」每有遊客行經此處,也多會入境隨俗、以虔敬之心祈求庇佑。

兩社各有一座「庫巴」(KUBA,鄒族的男子聚會所),庫巴不僅是部落政治、經濟、宗教的象徵中心,也是獵人的訓練場所,維繫著鄒族的文化精神和信仰,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接受訓練,女性則禁止進入。每年重要祭典時,各社的人都會回到大社,在庫巴及其廣場前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戰祭(Mayasvi)最為重要。過去鄒族男子的主要職責為征戰及狩獵,這兩項工作直接關係到部落的存亡,而戰祭便是向天神祈求戰力的儀式,也是部落重要的文化傳承。戰祭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其祭典過程中,包括會所整修、神樹修砍、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及吟唱之音樂節奏,皆獨具特色。2011年,鄒族「戰祭」被列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文化,這也是第一次原住民祭典儀式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說到「庫巴」,一篇森丑之助寫於1908年,記錄著1900年他和伊能嘉矩首次來到阿里山區的一段故事,最能傳神呈現百年前鄒族部落文化與生活樣態。這篇名為「偷竊骷髏懺悔錄」的消除罪障懺悔文,後被楊南郡古道專家收錄在譯著《生蕃行腳》一書裡。若想要一窺這跨越百年驚心動魄的一頁史事,不能不讀!也正是此行,他們由鄒族嚮導帶領來到阿里山進行調查,分別宿於達邦社和知母朥社(特富野社)的庫巴後,一路向東沿著鄒族傳統獵路前進,並在中途增僱東埔社布農嚮導,沿著玉山前鋒、西峰,攻上主峰,完成從西邊首登玉山主峰的創舉。

 

不只是過客,也是一起守護的旅者

當我們走上這條由天神足跡所帶領的山徑古道,被綿延的叢山峻嶺山脊線環繞,全身五感都浸潤在芬多精與雲霧天籟之中時,我們是何其幸福的旅者!

雖是過客,承受著大地無私的賜予,只需沉靜謙卑,開啟心靈之眼,漫步其中或彎身手作,便彷彿能與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的悲歡與聚合、這片森林的開發與演替、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接合為一。時間的浪濤不斷向前推進,兩山交會之處不論喚作Noyoca或是兒玉、自忠,大自然自有她亙古不變的貌樣和脈動。一趟旅程是否可以洗滌塵囂、探見大自然的意蘊,或許不在時間與距離的長短,而在於我們不只行走其上,也是一起守護的旅人。

 

特寫:山海圳國家綠道

2007年,台江在地社群為巡護水環境「愛鄉護水」而推動的「台南山海圳綠道」,2008年在台南縣市合併的契機下,展開由台江出海口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總長約45公里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串連,同時提出「家門口就是玉山登山口」的願景,並列為2018年行政院核定三條優先推動的國家級綠道之一(詳見林務局山林悠遊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opic/MSTW)。

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後,經東西口健行路線翻越烏山嶺到曾文水庫,再沿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抵達玉山,全長177公里,海拔爬升達3952公尺。於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10個鄉區的城鄉生活圈;於中央行政上,則跨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3個國有林事業區(大埔、阿里山、玉山)、2座水庫(烏山頭及曾文)、3大河川流域(鹽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資源管理圈;在人文上,則串連了台江、西拉雅、鄒族等三大族群文化圈;在環境上,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等多元自然生態圈,為一條乘載著臺灣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族群文化特色,串連海-圳-山的國家級綠道。

山海圳綠道由步道、自行車道、堤岸道路、水圳、農路,甚至包括公路及產業道路所串接,可搭配多元綠色運具行旅走訪,例如:搭乘竹排或渡輪、社區接駁,或是騎乘單車與徒步健行等。結合區域特色與生態旅遊,共分為4個主題路線:內海之路、大圳之路、原鄉之路與聖山之路。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 【千里步道系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