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樹的韌性:渥雷本帶你認識樹木跨越世代的驚人適應力,與森林調節氣候,重建地球生態系統的契機

Der lange Atem der Bäume: Wie Bäume lernen, mit dem Klimawandel umzugehen – und warum der Wald uns retten wird, wenn wir es zulassen

NT$450NT$356save21%

3 件庫存

網上分享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一九六四年生,從小就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他畢業於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森林經營系,之後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目前他在自己成立的艾費爾山區森林學院工作,在世界各地致力推動保護古老森林復育。他經常受邀至不同地區演說或授課,也會上電視節目分享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個人理念。

除此之外,他是森林暨自然保護主題的知名作家,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樹的祕密生命》、《樹的祕密語言》、《花園的祕密語言》、《動物的內心生活》《自然的奇妙網路》與《人類與自然的祕密連結》等十多本。

二○一九年,他推出雜誌《渥雷本的世界》(Wohllebens Welt),同年他也獲頒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的「巴伐利亞自然保護獎」,表彰他對於生態保育充滿感情且不落俗套的知識傳播。二○二○年,他的暢銷書《樹的祕密生命》改編為紀錄片公開上映,吸引了三十五萬名觀眾。

譯者簡介

曾鏡穎,生長於花蓮縣光復鄉,池上人與北港人生的山海混血兒,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林學組學士,德國布萊梅大學自然地理系學士,德國布萊梅大學海洋地質國際碩士,現在定居德國。

內容簡介

沒有人類,樹木可以輕鬆生存,
沒有樹木,人類卻無法生存。
而時間已刻不容緩……

「最懂樹木語言」的守林人彼得.渥雷本,
27篇散文謳歌樹木之愛與生態保育的希望

 

★德國亞馬遜暢銷書、蟬聯《明鏡週報》暢銷榜29周
★德國銷售超過十萬本、17國語言版本

 

當全球暖化帶來極端天氣,
樹木卻展現了適應乾旱、忍受嚴寒或高溫的強大生命力……
讓樹木聚集成森林,發揮他們呼風喚雨的本事,
成為拯救氣候終局的英雄!

德國守林人渥雷本,在最新作品中以一貫引人入勝、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寫風格,透過不同樹木的故事,引導我們觀察樹木如何學習面對威脅、適應環境,進而發展出各種生存策略:

●伊凡內克橡樹是在冰河期消退後,從西班牙移到北邊的德國落地生根。研究人員發現,在德國連續三年旱災下,老橡樹在分支條木上長出了老祖先庇里牛斯山櫟的葉子,果實也變化成無梗花櫟的樣貌。
●在原始林地中,大樹會透過根部與鄰居互相輸送糖液,幫助體力衰弱或是生病的植株,再度恢復健康。復元的樹木會與其它森林植群攜手,共同維持涼爽濕潤的微氣候
●在人工林中,樹木因為被砍伐而失去彼此的連接,改以自保為生存策略。就連樹冠羞避的禮讓現象,也只會在天然林間出現。

人類開墾土地、砍伐木材、清除老樹等作為,已使森林在當下陷入危機。本書引用最新的研究與實驗成果,證明森林不僅是負責鎖住二氧化碳的保險庫,還有調節全球水文、減緩溫差的影響力;渥雷本疾呼,以生態體系的角度來看,森林真正的價值遠比我們想像的高。

當我們降低自然資源的需求,減輕大自然的人為壓力,願意放手讓森林回歸大地、相信「天賦樹權」,處於氣候危機中的森林必能自行復育,也能拯救我們與地球的未來。

各界好評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董景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林華慶(林務局局長)、柳婉郁(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徐嘉君(《找樹的人》作者) 聯合推薦

 

渥雷本的這本《樹的韌性》是獻給樹木的情書。― LandGenuss

滿懷熱情與憤慨,一本非典型的虛構作品。― HNA

這本書宣告了愛樹之心,也疾呼保護自然的多樣性。― Publik-Forum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樹木的智慧

樹木搞不清楚季節?

樹木的千年學習

藏在種子裡的智慧

樹木喜歡喝哪個季節的水?

靠紅葉抗蟲保命

睡眠不足的樹

森林空調

雲與樹的連結

樹木的敦親睦鄰

樹木與「小小兵」的利益輸送

 

第二部   森林真的可以經營嗎?

經濟林的困境

老樹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下一個超級樹種

好意未必結良果

歐洲狍的威脅

當野狼成為氣候保護者

零碳排的木材

請付錢給森林

使用衛生紙就不能反對伐木嗎?

更多的補助,更少的森林

學術倫理的墮落

你的餐盤裡裝什麼?

 

第三部   森林的未來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皆大歡喜的森林經營?

林業新氣象

森林回歸

對森林從無知到小心——代本書後記  (文/皮耶雷.伊必敕教授)

 

感謝

資料出處

前言

森林和人類的命運,自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這句話不是借喻,而是如假包換的事實。聽在耳裡,我們可能覺得人類未來的命運,顯得特別黑暗與充滿恐懼,事實上,我們還是有理由抱持希望。樹木能夠形成高效率的社群協作體,它們可以輕鬆應付目前的氣候變遷,更不用說:想要移除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樹木是我們的最佳選擇,甚至比任何科技都有效;不只如此,樹木還能夠調節區域性的氣溫,並且顯著地提高雨量。

樹木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它們自己。它們喜歡不會太熱也不會太乾燥的天氣,跟我們人類不同,它們靠自身就可以將空調的溫度往下調。以山毛櫸(Buchen)、橡樹(Eichen)和雲杉(Fichten)為例,這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一路上慢慢學會去應付詭異多變的大自然。另外,這個植物界的木本巨人,就跟我們人類一樣,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 所以,並不是每棵樹木的學習速度都相同,或是會歸納出相同的結論,並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接下來的閱讀旅程中,我會引導你們觀察樹木如何學習,還有為什麼對山毛櫸和橡樹來說,每次夏天的落葉不一定都表示出了問題。我還會告訴你們,怎麼樣看出哪些樹木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科學家對於瞭解「樹的祕密生命」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經有非常長足的進步。不過說實在的,我們目前知道的部份,只是剛把樹木神祕的面紗掀開一小角而已。像細菌或真菌這樣的微生物,其實一直沒有受到真正的重視,主要是因為還有很多的種類,未被正確的分類和鑑定。對樹木來說,這些惹人厭的小東西,跟人類腸子裡的益生菌一樣重要──沒有這些益生菌我們根本無法生存。在這個被忽視的小宇宙裡,有著許多令人著迷的新奇事物,向我們宣告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生態系、一個星球,上面住滿了許多神奇的生物。

我們把眼光放遠,樹木同樣也有驚喜給我們:森林促進大量空氣循環,將儲存在千里之外雲層的水分,帶往內陸,然後在某個或許沒有森林,就只是沙漠的地區形成降雨。

對於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樹木不是被迫默默忍受的生物,它們反而是有能力,改變自己居住環境的塑造者。還有,若是環境變化太大的話,它們也會依情況作出相對的回應與修正。

樹木需要兩個要素,來將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以適應環境變化:時間與安定。人為干預只會讓這個生態系中的自然演替過程倒退,打擾森林新的動態平衡。現代的森林經營學,如何高度干擾這個生態系,相信大家在森林中散步,見證到這十幾年來最大規模的伐木時,馬上就能心領神會。但是,一切都還來得及!森林在何地點都可以迅速壯大擴展,只要我們不再去打擾它們。我們必須認知到一件事,人類不可能創造出一座森林,最多只能建立一座林場。我們能替樹木做的,就是放手讓森林自然演替。帶著不卑不亢的心態,與保持對大自然自癒能力的樂觀,人類的未來將會是一種顏色:綠色!

內文試讀

威士賀芬鎮(Wershofen)北方街,我們艾費爾山脈森林學院成立的地方,這條街的左側種了一整排紅花歐洲七葉樹(Rosskastanien)。這些紅花歐洲七葉樹為了應付去年二○二○的苦夏,採用了與歐洲其它樹木相同的策略:樹葉在八月時已由綠轉黃。有篇文章說,前年紅花歐洲七葉樹就已經出現秋天開花的現象,但這篇報導的解釋卻沒辦法說服我,文中提到因為氣候變遷,加重了樹木的生存壓力,更不用提潛葉蛾的危害以及真菌的感染,樹木已被逼到生死關頭,為了在死前,完成最後一次傳宗接代的使命,所以七葉樹在秋天又再度開花了。

這個解釋乍看之一下合情合理,但是它的邏輯是建立在「樹木對四季交替渾然不覺」的前提上。秋天開花無法結果,因為離冬天降臨只剩短短幾週,誰要是做這種蠢事,就是白費力氣外加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然而過去幾十年中,許多科學研究已證明樹木的生活作息,皆以白晝長短和溫度為依據,它們也能跟人類一樣,即使沒有月曆,仍可以按照自然時序過日子。關於這一點,我又找到一篇文章提供了似真非真的解釋:七葉樹搞錯了。夏天的乾旱、暫時性的缺水以及被迫中斷的光合作用,讓樹木以為沙沙秋雨是徐徐春日,它們完全搞不清楚四季變化的時序了。這個解釋實在是荒謬無比,因為我們應該也要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探討這個現象。自然乾旱每幾十年時不時就會發生,紅花歐洲七葉樹如果這麼容易混淆,那它們到底如何演化超過三千萬年還長青不墜?一個物種若是常常做沒有任何益處又空耗體能的事,早就在碰到危機時因體力不支,從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了。

上面的兩個解釋根本都無法成立。古人云,言此必及彼:七葉樹在秋天開花絕-對-是-因為它們吃不飽,血糖低。不過它們的待辦清單上,卻遠遠不只有抽芽展葉(當然包括「被連坐」花苞)這個任務,現在樹木處於能量負平衡的狀態,孱弱無力,卻仍要拿出最後的儲備養分,萌芽張開「太陽能面板」重新開工,用以緩解冬眠前糖分吃緊的險情,但是糖分入不敷出的情況依舊不見緩減,開春要用的苞芽,已臨危受命下匆忙上陣,為了避免來年陷入一絲不掛的尴尬境地,七葉樹除了需要能量再長出一批新苞芽補充以外,還要執行另一項勢在必行的任務:既然苞芽都是長在樹枝上,那它們也得奮力長出許多新枝椏來。

我再強調這個觀點:樹木若因夏日緊急落葉,秋天反而餓肚子時,它們不只要展開嫩葉(再加上「被連坐」的花苞),還得育化出新枝條和新苞芽。樹木盤算著重新生產的糖分產量,應該可以熬過這個冬天,於是就睹一把冒險開工,可惜四季變化卻沒有為它們佇足,即使樹木心急如焚,形勢卻對它們愈來愈不利。九月開始,白晝已經是愈來愈短,能夠行光合作用的時間也跟著愈變愈少。不僅如此,再過不了幾週,典型的溫帶氣旋季節即將到來,溫帶氣旋登陸帶來了降雨,讓大地可以喝個半飽鬆口氣,但是厚實的雲層也同樣遮蔽了陽光,彷彿樹木的處境還不夠艱難,氣溫一日低過一日,寒霜初現的晚秋快要到了。

我們從北方街七葉樹的身上,觀察到一棵樹在十月如何忙得團團轉。它要忙著撤回葉片裡的儲備養分,葉子隨之呈現黃色或茶褐色,它動作要快,因為一旦初冬霜降驟至,氣溫跌至攝氏零下五度,這個植物界的木本巨人,就會被強迫進入冬眠,進而錯失落葉的大好時機,這也表示樹木也錯過了把葉子裡珍貴的養分,搬進儲藏室的機會,而它們若猝及不防的進入休眠狀態,來不及產生木栓質,封住枝椏與樹葉的連結後落葉,最終通常只能百般無奈的掛著片片褐葉過冬。當冬天暴風雪來襲時,我常常看到許多樹木因風阻增加,側向壓力太大攔腰折斷。

還好,多數北方街上的七葉樹都是模範生,在冬天前乖乖落葉,除了一些特別擔心不夠吃的樹木,在它們的同伴已換上金黃的秋色時,依然故我,綠葉如蓋,因為它們的糖分儲量還沒達到安全指標,便苦撐直至十二月中旬,嚴霜持續發威時才落葉,這實在是太晚了!依照統計,這些樹木通通都熬不過冬天,或在曼妙春天抽芽之前凋零,因為一年中樹木最耗體力的時刻,就是萌芽展葉之際:它們必須不斷向上泵水,讓全身充滿汨汨樹液,然後破蒙尖抽芽長葉,許多活力已衰退的樹木,面對這種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基本上是撐不下去在劫難逃了。

還好,威士賀芬鎮上那些吃不夠的七葉樹有個童話故事般的結局:它們都在春天鼓起二度醞釀出的新苞芽,千辛萬苦的展開嫩葉,現在終於可以高枕無憂的開工生產了。

@家族網絡的支援

七葉樹秋天開花萌芽的現象,幾乎在德國各處都可以見到,我在山毛櫸林裡卻一直沒看到。理論上,那兒應該也會有跟七葉樹一樣,算錯落葉時刻的山毛櫸,為什麼一棵也沒看到呢?依我推測,可能跟山毛櫸家族間,具有特別密切的連繫網絡有關。

山毛櫸透過它們地下交錯的根部網絡,互相支援糖液,幫助三餐不繼或奄奄一息的成員週轉能量。活力減退的山毛櫸,可能完全不需要重新萌芽,或重啟光合作用,只要靠家族成員拉一把便可渡過難關。而七葉樹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它們遠離家鄉,被人類孤單的種在德國鄉村街道上,身邊沒有家族奧援,為了生存只能孤軍奮鬥了。

闊葉樹為了應付乾旱,發展出了一整套教戰守則,針葉樹卻是仍留著從遙遠北方家鄉帶來的習慣,這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畢竟秋天落葉對針葉樹來說,跟喝水一樣簡單。它們會先汰換年紀最大的那一區針葉,松樹(Kiefern)的側枝上,通常有三區年齡不同的針葉:今年的長在枝梢最前端,向後一點的區段是去年長出來的,離樹幹最近那區是前年長的。雲杉的側枝上,甚至會同時有六區段針葉,其實再多它們也留不住,因為沒有針葉想退休的話,樹木會直接切斷養份供給將針葉甩下。這時橙黃橘綠紛紛落下的針葉,讓我們以為是秋天來了──不,這只是個美麗的錯誤。

面對闊葉樹的落葉表現,針葉樹完全不遑多讓,受到乾旱壓力時,它們也是如法炮製落葉調節水分收支,第一步同樣是先中止光合作用,再來拋下針葉減低蒸散面積,過去幾年的乾情發生時,只要待在我林區宿舍的花園裡,便可仔細的觀察針葉樹應付乾旱的不同步數。乾旱時,我當然時時會替宿舍四週的花圃澆水,避免花園裡的植物枯死,從這些人工水分受益的不只蜀葵(Stockenrosen)和廚房香草(Küchenkräuter),還有長在花圃附近的樹木,所以在二○二○年夏天熱浪來襲時,我們花園附近有棵一百四十歲的老松樹,依舊身強體壯屹立不搖。但不是所有的樹木,都有到這種特別待遇,許多離花圃較遠的針葉樹,都因為長期乾旱,被迫提早扔下一整個區段的針葉。從外觀而論,掛著兩年份還是三年份的針葉,有著非常大的天壤之別──只剩下兩區段針葉的老松樹,樹冠變得疏疏落落,看起來就像剛剛被拔過毛的公雞一樣。我家花園裡的松樹,也像是我家門前的露天實驗室,我可以天天觀察紀錄,針葉樹如何面對乾旱反應。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樹的韌性:渥雷本帶你認識樹木跨越世代的驚人適應力,與森林調節氣候,重建地球生態系統的契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