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

NT$380NT$300save21%

5 件庫存 (允許無庫存下單)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名人推薦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30年研究首發──

度量「讚美與責備」的科學

 

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告別自戀、玻璃心、情緒勒索等負面情緒

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和平共處

你知道讚美是大腦健全發展的重要元素?

讚美與責備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

為何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又那麼喜歡議論別人?

這些評價又是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讚美與責備,其實是雙面刃]

◎乖孩子,有時是最可怕的讚美?

◎大腦為何會運用獨特的自我讚賞機制來保護自尊?

◎為了獲得肯定,善意的讚美也會淪為支配他人的工具?

◎網路酸民為什麼那麼多?同溫層其實使你更自戀?

◎面對網路霸凌,為何有人寧願了斷生命,好過忍受一連串的言語攻擊?

 

我們天生喜歡被讚美,討厭被責備。

因為我們渴望被認同,害怕被排擠。

科學研究發現:嬰兒在學會微笑之前,身體就會釋放出令人愉悅的氣味,以贏得大人充滿愛意的回望;基層公務員竟然比CEO更容易得心臟病,因為他們的被認同度較低……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被各種正面、負面、潛意識、有意識的評價所包圍。無論在家庭、職場、婚姻、友誼還是社群網站,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深受讚美與責備影響。

我們要不是得到鼓勵,就是被否定;前一刻可能還活在天堂,下一刻就掉入地獄。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我們需要被批評的勇氣。

 

[認識你的評判量尺,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本書公開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與案例,為讀者分析讚美與責備在家人、朋友、情侶、職場等各種關係下的雙面運作,以及在社群媒體時代面臨的改變與危險。

作者透過最新的神經科學及社會心理學研究,揭露演化如何讓我們學會從別人的評價中建立起自己的「評判量尺」。這個量尺不只幫你評量他人,也快速判讀他人會對你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唯有洞察這個與生俱來的機制帶來的偏見和恐懼,才能與各種評價和平共處,提升包容不同觀點的能力。

 

【本書特色】

★精闢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讚美與責備,如何強化或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協助讀者鍛鍊被批評的勇氣:謹慎因應他人的評價,避開偏見,提升反省的能力。

★提供實用的「評判量尺檢測工具」,讓讀者自行檢測自己的評判量尺是否有偏差,在充滿評價的世界裡找回自己的主控權。

 

【名家讚譽】

「泰莉‧艾普特在她最新的著作裡再次幫助我們深入認識自己與他人……她揭露並解釋即使在最微小的人際互動過程中,正面及負面評判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判斷,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當中經常受到忽視的面向。」──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教授,莉芭‧陶伯(Liba Taub)

「《被批評的勇氣》在提供學術見解之餘,也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實屬難得。本書不僅精闢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讚美與責備如何強化或危害人際關係,而且不用說教的方式來闡釋見解,相當具有實用性。本書充分顯示以行為觀察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確實能為常識增加更多價值。」──《兩性戰爭》作者,保羅‧席布萊特(Paul Seabright)

「《被批評的勇氣》值得大力稱讚一番。泰莉‧艾普特運用現代神經科學及社會心理學,來闡釋人們為何從小到大都受制於他人的評判。她透過清晰的文筆和許多研究實例給我們一個反思人生的機會,並且建議我們對他人做出更負責任的評判。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學到有意義的事。」──作家,朱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

序/導讀

作者序(節錄)

 

  • 讚美與責備:左右人類生存的心理決策

無論在親子、伴侶、朋友還是同事之間,人際互動關係都深受讚美與責備影響。讚美比食物更有復原力,責備則會讓人受到傷害和羞辱、剝奪尊嚴、快樂和自豪感。讚美與責備的經驗不只牽涉到特定的褒貶言詞;我們也會對他人的臉部表情、眼神、非語言聲音和手部動作產生正面或負面、贊同或反對的反應。一般來說,我們會不自覺將讚美與責備融入每個人際互動當中。

 

  • 趨近與迴避的心理決策,形塑了我們的思考、情緒與行為

在察覺某件事物的前幾毫秒裡,我們的大腦除了會自動進行辨識工作,還會對它形成正面或負面的評判。我們的思緒也許被占據,例如想著昨天的事或手上的工作,但在大腦的背景活動裡,有個評判量尺(judgment meter)會自動運作。這把量尺是遠古祖先留給子孫的重要生存反應機制,能夠幫助我們評估某人是可以趨近、還是必須迴避的對象,是朋友還是敵人,值得信任還是不值得信任。這種反應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有位神經科學家就說:「我們所經歷的每種情緒在某個程度上都離不開這兩種類別……趨近與迴避是生物體對周遭環境所做的基本心理決策。」

隨著社會環境日漸複雜,人類的大腦也演化得更為精密敏銳,並會做出各式各樣的評判。我們仍然會評估某人是否具有危險性或值得信任,但同時也會產生較為複雜的考量:對方是否會了解我們的難題和困境、大家是否會有一致的想法、我們是否會喜歡跟對方一起吃飯、聊天、打趣、辯論,以及對方是否會用正面的方式回應我們。同樣地,趨近與迴避、贊同與反對兩種評判系統也在形塑我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

 

  • 連嬰兒也渴望被讚美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著迷於研究讚美與責備對人的影響,以及兩者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份著迷出自於我在擔任初級研究助理期間,記錄母嬰互動過程的經驗。我花了數小時把焦點放在新生兒擺動四肢、玩手及轉頭張嘴尋找乳源的動作上。我追蹤母親的目光,並記下她在抱起、放下和輕搖嬰兒時手臂肌肉的緊繃程度。我注意到,即使母親只是跟某個來訪的朋友閒聊,在談到自己的寶寶時,聲音都會變得不一樣。在進入研究第二階段的三個月裡,我們看到嬰兒用充滿期待的目光探索世界,並且產生超出尋求基本溫飽、甚至超出愛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得到一種能同時傳達「你很可愛、很棒」這種訊息的愛。當嬰兒得不到讚美時,他們會感到極度失望。即使安全地依偎在父母的懷抱裡,他們仍會用哭聲透露出原始的恐懼感,就像自己遭到遺棄或遇到危險一樣。

 

  • 人類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腦?

長久以來,我一直著迷於人際之間的評判現象,而晚近的人腦演化研究為我提供了理論根據。一百五十年來,人類大腦研究多半聚焦於大腦如何處理現實資訊、解決問題、辨識並運用固定模式、應付環境挑戰以便生存。一般認為,人類擁有相對其他哺乳類動物較大的腦部,是為了掌握這些技能。但是三十年前有個不一樣的假說出現,解釋了為什麼人類需要這麼大的腦部。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體積較大的腦部帶來的代價也較高,這個器官會消耗我們總能量的百分之二十。此外,嬰兒出生時,頭部需要通過狹窄的產道,因此會增加母親和嬰兒的風險。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嬰兒的頭部在出生時並未發育完全,還相當脆弱。儘管嬰兒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但演化已證實這種代價也有好處。它會促使嬰兒在這段依賴期裡與周遭的人建立緊密的關係,並且賦予大腦可塑性,以便適應不同的環境。

 

  • 因為我們需要建立人際關係

無論我們在環境中面臨什麼挑戰,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我們需要與他人共處。目前已知的是,人類擁有較大的腦部是為了應付各種需求,包括依附、合作、溝通和評判,也就是社交能力的基礎。換句話說,我們的社會傾向是造成腦部較大的原因。

這個「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n hypothesis)已經得到佐證。根據針對其他物種所做的研究發現,群居或獨居會影響腦部的體積大小,例如群居鳥類的腦部比獨居鳥類的腦部來得大。此外,任何物種(甚至包括蝗蟲)的腦部大小都會隨著從獨居變成群居而有所不同。動物在過群居生活時經常要注意其他同伴的行為,而這會促使跟學習與記憶有關的腦部區域增加三分之一。無論是蝗蟲、鳥類或人類,較大的腦部都跟較強的社會性有所關聯。

目錄

【作者序】讚美與責備:左右人類生存的心理決策 

在察覺事物的前幾毫秒裡,我們的大腦除了會進行自動辨識,還會對它形成正面或負面的評判。在大腦的背景活動裡,有個「評判量尺」會自動運作。這把量尺是遠古祖先留給子孫的重要生存反應機制,能夠幫助我們評估某人是可以趨近、還是必須迴避的對象,是朋友還是敵人,值得信任還是不值得信任。與此同時,趨近與迴避、贊同與反對這兩種評判系統也在形塑我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

 

[第一章]人類評判的起源

從出生開始,讚美與責備就影響著我們。在完全仰賴他人照顧、渴望與回應我們需求的人建立依附關係的情況下,我們很快便懂得他人讚美的價值,也學會對責備帶來的可怕後果感到害怕。這種學習經驗的基礎來自於「第七感」,它能使我們察覺到自我主觀世界與他人主觀世界之間的異同。第七感會偵測他人行為的目的及意圖,辨識他人的感受、目標和渴望;它也能幫助我們對他人做出評判,並了解他人對自己的評判。

[第二章]讚美背後的心理、自尊與社交作用

人類對讚美的需求以及它帶來的自尊感,隱含著相當深遠的意義。在市場經濟裡,人們之所以重視金錢並從事活動來獲取金錢,是因為金錢具有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功能。在自尊經濟裡,他人的正面評語會變成使人成為樂於合作的員工、發明家、企業家、政治家或好鄰居的潛在誘因。

[第三章]責備:內疚感與羞愧感的必要性與破壞性

責備會促使杏仁核產生原始的恐懼反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到責備時,很可能會失去平衡,對他人的不認同產生內在恐懼。被排擠與不認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就跟身體創傷一樣痛苦,而且就像手指一碰到熱爐子就會立刻收回一樣,大腦的快速思考系統也會在遇到責備的威脅時產生反應。我們在遭受責備時經歷痛苦情緒是有用處的,這能提醒我們正面臨被拒絕的危險。

[第四章]家庭裡的讚美與責備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關於讚美的規矩和習慣。在某些家庭裡,讚美總是持續出現;在某些家庭裡,讚美很快就消聲匿跡,無法令人滿足。每個家庭也都有一套關於責備的規矩和做法。在某些家庭裡,責備的話語很快就被讚美掩蓋;在某些家庭裡,責備則會留下永久的紀錄,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被提起,造成個人價值遭貶低。

[第五章]同儕間的讚美與責備

在友誼關係中,我們會去滿足自己對探究他人評判系統的渴望,摸索出對方獨特的讚美與責備地圖。在孩童與青少年時期,朋友會成為借鏡和典範。我們為了展現自我,會將心思放在密集的交友活動上,這樣才能藉由朋友的目光看見自己。我們期盼真我受人讚賞,但又了解自我揭露所存在的風險:別人可能會評判我們有缺陷,將我們逐出溫馨的友誼圈。

[第六章]伴侶間的讚美與責備

諧婚姻最大的威脅,不是性吸引力的減損,而是不可或缺的讚美過於脆弱。因為人在婚姻中與在其他領域一樣,會自動以正面肯定或負面否定的量尺,來評價每次的人際交流:你欣賞真正的我嗎?你尊重我和我們的關係嗎?你有變成符合我期望的人嗎?我仍舊欣賞你嗎?萬一答案是否定的,失望和責備會逐漸摧毀我對你的愛嗎?如何持續讚美與管控責備,是婚姻成敗最重要的變數。

[第七章]職場的讚美與責備

薪水和升遷的實質利益,通常不比它們所象徵的尊重或輕視來得重要。大多數對工作滿意度的關鍵,其實牽涉到「對不公平感到義憤填膺,或遭到不公平的責備而滿腹怨氣」。職場生存術並非全都和工作職責的優異表現有關。職場生存取決於理解他人的評判,並尋找方法影響這些評判,或者避免因為評判而失去鬥志。

[第八章]社群媒體的讚美與責備

數位裝置收發簡訊的精簡與快速,容易喚起我們平常會避開的刻板印象,例如:非洲人與愛滋病等粗心大意的聯想。當我們在他人陪伴中感受到迴響,會讓我們琢磨與調整自己的評判量尺。然而,當只有數位裝置、卻沒有反思的觸發刺激時,以及當我們在網路上愈偏激就得到更多關注時,評判量尺就會變得過度活躍且功能失調。

[第九章]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對所有人來說,首要與終生的任務,就是鍛鍊「被批評的勇氣」──聆聽自己的評判量尺並從中學習,同時也要挑戰並樂於修正自己的評判量尺。我們終其一生,都要下工夫來辨別兩種影響力,分別是:夠擴展與認可自身評判的影響力,以及會讓自身評判緘默、受限或扭曲的影響力。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