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序
看見新農村:十個農村議題,十種家庭關係,與十種生活方式
給想要離開都市,過不一樣生活的朋友
當您有這樣想法時,加油勇敢尋夢吧!
約翰藍濃名曲「Imagine」裡唱道,”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約翰藍濃當然不會是唯一的一位。
在極度渴望改變生活的三十歲之際,我們有幸認識了十位農村裡的dreamer,參與他們的生活日常,坐在他們的餐桌旁,走入他們的農田裡,我們一起探討十個農村議題,看到了十種家庭關係,與十種生活方式。其中無論哪一位,其實都有能單獨出書分享的豐厚故事,對於只能在有限篇幅中述說他們的故事,我們感到小小的不安,卻又慶幸自己能走入這十個家庭的生活,將他們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十個農業問題
一,吃當地與吃當季:
正確的飲食為什麼重要?以名車舉例,名車該吃最好的葡萄籽油還是九五無鉛汽油?同理,人如果不吃對的東西,如何要求健康長壽?
台灣糧食自給率過低,我們三餐參雜太多進口食物,為了讓這些飄洋過海的食物保存得當,添加了數不清的藥劑,所以現代兒童過敏問題嚴重。大自然的節奏有其道理,為什麼我們不在食物最新鮮好吃的時候品嘗它呢?
「自然農莊」的惠雯和旭瀛為了孩子健康,堅持在對的季節種出對的作物,不使用農藥和肥料,推動「吃當地、吃當季」,降低不必要的飲食風險,以食物的原始美味,打敗充滿人工添加物的市售加工品,拒絕再讓下一代吃下有毒的食物。
二,拒絕基改豆製品:
無論葷食素食,台灣人對豆製品的熱愛從來沒減低過,卻不在乎自己吃的是國外囤積半年以上的基改豆。
對於廉價基改豆傾銷台灣,「荳之鄉」的蘇榮燦非常不安,他堅持不要施肥灑藥後就能有高產量的種苗,到處尋找蟲不愛吃、不容易生病,而且最適合台南佳里天氣與土壤的種子。留下一顆種子,他留下自己的優勢和未來性,還有農業的根本。
三,減少休耕、活化農地:
台灣休耕農地廣,休耕補助議題也備受爭議,但休耕也打破了緊密無縫的農村結構,讓新農民有機會開始耕種。
冬山鄉的廖德明算過,四甲農地的收入才夠餵養一個家庭,但以台灣稻米的低價,即使不吃不喝的賣米買地,新農民一輩子也買不到足夠的耕作面積。作為一個有田種的小佃農,他感謝老地主願意把農地租給非親非故的他,維持土地農用,不是坐領休耕補助,也不是等著賣地蓋農舍,否則歸農、歸鄉都是癡人說夢。
四,打破盤商機制:
傳統農夫只顧耕種,販售與價格全交給盤商。「田裡的孩子。小農家」的阿碩與小綠一手包辦栽種、包裝、網路行銷,他們渴望為自己的作物決定售價,成為傳統農村裡「不一樣的農夫」。
他們願意以給果菜市場的批發價,賣給直接購買的顧客,讓農夫決定售價成為正確常態。而他們的實際收入,也證明友善種植、正確行銷,農夫的年收入不比一般上班族差,青年歸農為農村與土地都能帶來希望。
五,預約訂購,計畫生產:
以前農夫只有一種模式,有田就要種,收成時才煩惱賣不完。賴青松的「榖東俱樂部」,開創「預約訂購,計畫生產」新型態。
「榖東俱樂部」募集榖東預約付款,賴青松受僱領薪,擔任田間管理員的角色,為榖東種植安全作物,並公開所有田間資料和種植地點,重建產銷間的連結,榖東每到月底會收到新鮮現輾的米,而他自己也有相當一般上班族的穩定薪水,農人與消費者成為真正的朋友,產銷間有真正透明的對話。
六,戰勝農地徵收:
如同台灣各地層出不窮的農地徵收案,苗栗灣寶徵收案形同滅村計畫,要將從小生活在灣寶的老農民活生生從土地挖起斷根。
畫家農夫洪江波與陶藝家妻子淑玲,一邊加入村民的抗爭行列,一邊開始種有機稻米,抗議苗栗縣政府對灣寶土地的輕蔑與批評,村民的集體努力,打敗了不合理的徵收案,成為其他徵收地區的成功典範——土地本來就屬於農民,反對徵收是保護自己的財產。灣寶村民手牽手,以發展有機農村證明自己的價值。
七,農場可以是小型生態園:
整齊劃一、猶如工地的田景,是台灣農村最常見的風景。台東羅傑農場卻雜亂得像一片荒田,草幾乎比作物還高。
尊重自然的羅傑最懂雜草可以防曬、幫土壤保溼、保溫、保鬆的優點,當其他農人噴灑除草劑,讓田地寸草不生時,他卻靠著雜草保護土壤,雨後的山坡流水依舊清澈。羅傑也放棄單一作物種植,改混種二十多種作物,降低染病風險,打破產季量多、價位壓低的困境,而整座農場也成了一座小型生態園。
八,以農業改變農村兒童命運:
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家庭比率都較城市地區高,來自農村的孩子是否一定與弱勢畫上等號?
高樹鄉元氣館館長陳文靜,接下新豐休閒農業區觀光發展協會的委託,擔任無給薪的館長,運用閒置已久的館內空間,為社區弱勢兒童開辦免費元氣館課輔班,培育當地需要就業的婦女成為課輔師資。她帶著孩子們自食齊力,租地耕種無毒蔬菜、爭取企業長期贊助,不以悲情形象博取同情捐款。如果元氣館成功了,那麼其他偏鄉也能複製經驗,幫助更多弱勢孩子。畢竟農業和教育兩者交叉的中心點就是孩子。
九,回到純樸節約的農村生活:
在農村,填飽肚子是最不需要煩惱的事,家家戶戶都有耕種,廚房裡總是不虞匱乏。
小東河畔的光爸和光媽帶著五個孩子,過著最不依賴金錢交易的生活。他們以「消去法」生活,自己種菜、汲水、縫衣、在家自學,以物易物,和朋友交換所需物品,生活簡單,但安全、舒適又滿足,當擁有的少,就不害怕失去。
十,仰賴大自然,過自給自足生活:
自給自足曾是農村裡最美麗的生活原則。八寶村的綺文和吉仁染布做窗簾,親手編織縫紉,替自己針灸、調理身體,收集木頭碎塊幫孩子做玩具,以舊砧板做古希臘豎琴,做火箭灶取代瓦斯,打造雨水收集系統,以家中廚餘菜葉、鄰人割下的雜草及九隻狗的排遺自製堆肥,努力創造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
他們不花太多時間賺錢,但享受手作樂趣甚於直接消費購物,學習靠天吃飯,雙手萬能,尋找貼近生命本質的生活方式。
十種家庭關係
這十個離開了都市的家庭,在農村裡重新建立起新家庭關係,父母以大自然為師,引領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在農村緩慢的生活步調裡,黑板上的文字不是知識唯一來源,田地是孩子的自然學校,孩子觀察昆蟲生長、植物四季變化, 感受四季更迭的自然訊息,以自己的節奏自在成長 。爸媽們也有機會反思自己的童年記憶與學習經驗,調整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他們是一起遊戲的朋友,是合作家務的伴侶,是田間滴汗的夥伴。
十種用心生活的方式
十位農村裡的dreamer,也是十位叛逃都市的勇士,他們在人生最精華璀璨的時刻,毅然決然結束原有的生活或工作,來到農村找尋人「生的第一志願」。
他們有人是醫師,有人是畫家、博士、新聞工作者、建築科系畢業生,無論哪一種職業,在傳統社會都比「農夫」來得有地位。他們卻甘心巡田看水、割草撿螺、補秧挖溝、曬穀搬運,在汗水淋漓的勞動中,享受生活自主的自由快樂。
重要的是,他們務農往往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幫助農村,幫助消費者。農耕是生活的方式,真正的目的是提供更多人安全健康的食物,提高農村與土地的價值。
這些農人的努力,能夠改變多少人的飲食習慣?能讓多少人回鄉務農?我想他們也沒把握,但因為有他們,台灣缺糧的風險一步步減少,友善種植的田地越來越廣。請珍惜與愛護你身邊的每一位友善小農,讓他為你改變餐桌上的食物,為你照顧這塊土地。
最後,謝謝每一位願意拿起這本書閱讀的你,我相信我們所身處的土地正處於最痛苦的時刻,但陣痛期後,會有新生命出現,現在所經歷的種種農業、食品、環境、生活上的痛苦,都會形成新的文化新的未來新的生命,猶如黑夜快結束、黎明將至時,接下來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了。
祝福你也成為自己的dreamer。
淑婷、世澤
2013年春天的幸福路上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