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Cover
試閱
特價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Juice Bible: Cleanse, Fast and Heal!

NT$420NT$332save21%

已售完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基改風險

一顆種子,改變你我餐桌風景

——藏種於民——

找回古傳種子、培育地方品種,復興傳統蔬菜

成為全球農業、飲食趨勢最新亮點!

本書直擊全球、台灣保種現場

守護你我碗中未來

見證種子生生不息的力量!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郭華仁專文導讀

★獨家收錄【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直擊全球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探索台灣種子身世;揭祕在來米、蓬萊米百年風華

野生米、小米紅藜、小麥雜糧、紅糯米、黑米⋯重現餐桌

「保種學堂」公開達人留種祕訣

 

全球保種!直擊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打造農業諾亞方舟

農民「留種」自用,是世代以來維持豐富的地方品種、飲食多樣化的關鍵——地方品種具有獨特風味,延續傳統飲食文化;地方品種可以選育出最適應當地風土的強健種子,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農民留種將培育出「可對抗氣候變遷」的新地方品種。

 

台灣與國際近年皆出現新一波的保種運動,鼓勵「農民留種」、「藏種於民」,並致力於餐桌上復興美味的傳統蔬菜!本書深入國際在地現場,呈現新一波種子的力量: 

  • 日本:復興「京野菜」、重現傳統美味,種子交換、種子市集蔚為風潮
  • 韓國:女農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發起「ㄧ萬元的幸福」種回原生種
  • 泰國:「米之神」和農民一起育種、選種,創造稻米奇蹟
  • 印度:村落實踐「就地保種」和森林菜園,城市推廣全民採種教育
  • 澳洲:Seed Savers打造一百多家「社區種子銀行」
  • 法義:「地理標示保護制度」發揚各地域代代傳承之特色地產
  • 美國:公立圖書館「出借種子」,讀者查詢種子目錄借出,有借有還
  • 歐洲:諾亞方舟「生物多樣性花園」鼓勵種子交換、烹飪,保護農業多樣性
  • 英國:種子庫供應800種開放授粉的品種,每年出版種子目錄
  • 挪威:「斯瓦巴全球種子庫」打造農業諾亞方舟、存放人類未來
  • 台灣:民間種子研究室、農夫市集推動「藏種於農」種回失落數十載的品種

上述現象,充分展現「全民保種」在世界各地蔚為趨勢:人們攜手守護農糧安全與永續未來,扭轉鼓吹高產與商業品種所導致的生態危機,並對抗跨國種子公司對種子自由交換的掌控。

 

台灣有種!找回古傳種子、培育強健地方品種

一顆種子落地生根,記憶住地方日風土水,吸納地方能量,鎖住地方好滋味。每一顆種子,都有它獨特的身世。所謂“Forgotten Foods”,意指「被遺忘的食物」或「失傳古早品種」,意指逐漸流失的在地傳統作物及飲食文化。以台灣為例:

  • 富含營養的小米、紅藜、莧科⋯等古早品種大量流失;
  • 以天然植物製作的地方性飲品、傳統食療逐漸式微;
  • 野生可食植物、生態智慧被淡忘,身體和土地產生斷裂⋯

台灣過去擁有許多豐富「在地品種」、「傳統蔬菜」,展現獨特的飲食文化,更具有遺傳資源上的重要意義。近年,民間攜手推廣「藏種於民」,支持農民培育適地適種的在地品種、找回古早品種,更以「共工」和「分享」方式,邀請消費者一起守護種子,打造永續、健康的餐桌——保種,不只關乎生產方式,更展現人們合作、互信、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

種子的保育,為我們的下一世代保留了生物多樣化的基因,也延續地方特色、生態智慧和飲食文化,這正是我們最為珍貴的文化根源和味蕾記憶。本書直擊國際現場,更深入台灣山野田間,挖掘民間保種達人的努力,從稻米、紅糯米、黑米、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小麥豆類、五穀雜糧、季節蔬菜到水果,見證種子的力量,守護我們的餐桌!

 

【有種推薦】

郭華仁 「藏種於農」發起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農伕
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蔡培慧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學術主任
鍾清輝   高雄美濃區農會總幹事
陳振義   台東農改場副研究員兼雜糧研究室主持人
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講師

目錄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郭華仁

第一部  【保種學堂】關於保種,你一定要知道

【種子自由宣言】

【保種學堂11問】

Q1 農民留種,是千百年來農耕文化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為何近年此一習慣逐漸式微?

Q2 雜交一代為何成為市場主流的商業品種,逐漸取代了農民留種的習慣?

Q3 商業品種的生產模式,長期來看會造成哪些影響?

Q4 為什麼近年國際重新倡導農民自行留種,保留多樣化的在地品種?

Q5 國家種原庫的種原保存,與鼓勵農民自行留種保種的「藏種於農」,有何不同?

Q6 主流市場大力宣傳基因改造種子的好處,有哪些潛在風險?

Q7 相較之下,傳統育種(非基改的品種改良)的成就有哪些?

Q8 什麼是「參與式育種」?和傳統農家育種方式有何不同?

Q9 有機農業一定要自己留種嗎?哪些才是真正適合有機農業的品種特性?

Q10 聯合國倡導「未來農業應以家庭小農為主」,這對種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有什麼好處?

Q11 消費者如何參與或支持農民保種運動?

 

第二部  【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 日本篇|守護地方品種:傳統蔬菜的復興運動
  • 韓國篇|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看見女性保種的力量
  • 泰國篇|米之神:創造奇蹟的稻米選種
  • 印度篇|種子的意義:自給自足、生態永續
  • 美國篇|保種的寧靜革命: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 歐洲篇|諾亞方舟:守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第三部  【台灣篇】台灣保種:有種的人

之一【稻米篇】

  • 台灣米|野生稻、秈稻、稉稻的百年身世
  • 蓬萊米|種回有故事的米:蓬萊百年風華|台北竹子湖•湖田國小
  • 在來米|超級阿嬤的古早菊仔米|宜蘭三星鄉•張美
  • 黑米|為孩子留ㄧ個回部落的理由|高雄茂林多納部落•蘇孟源
  • 紅糯米|當天使的翅膀遇上現代農業|花蓮太巴塱部落•蕭明山

 

之二【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篇】

  • 小米|小米回家:三十年的奇妙之旅|屏東霧台阿禮部落•巴清雄
  • 小米|生命之橋:連結母親與故鄉的金黃小米|台東金峰歷坵部落•杜義中
  • 小米|高山上的小米復育運動|台中環山部落•Yaki奶奶、莎韻西孟
  • 小米雜糧|山林滋養的原生作物 |嘉義茶山部落•雜糧產銷班

 

之三【雜糧與蔬果篇】

  • 豆類雜糧|種子是農人的靈魂|台南新化•蘇榮燦
  • 小麥|本土小麥復耕路,麥田狂想進行曲|雲林•喜願共和國施明煌
  • 紅豆|終於回家的紅豆|高雄美濃•曾雪梅
  • 花生蒜頭|延續花生與蒜頭的傳統香|雲林溝皂里•古早田
  • 地瓜|落地生根的金時地瓜|苗栗灣寶•洪箱
  • 豆薯|種薯逾甲子、苦心留種的豆薯伯|屏東歸來•陳天贊
  • 蔬果|尋找消失的古早味|台中東勢•林世豐
  • 季節蔬菜|自家採種:作物生命經驗的累積|台北淡水幸福農莊•陳惠雯

 

第四部  【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之一【保種一起來!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要訣】

  • 哪些種子應該優先保留
  • 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原則
  • 如何組織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之二【保種實作篇QA】這樣留種不失敗

Q1 作物要成為一個品種,有哪些條件?

Q2 什麼是商業品種、雜交一代、固定品種?農民自行留種培育出來的地方品種,有什麼特色?

Q3 商業品種為何可以維持品種純度?

Q4 農民的自留品種,如何保持種子的純度,防止品種劣化?

Q5 農民自行留種,也有可能產生新品種?

Q6 採種的環境與栽種的環境,各有不同的需求?

Q7 要如何知道蔬果成熟到可以採種了?

Q8 我想要留種,可以先從哪一種作物開始?

Q9 常說採種需要隔離,有哪些方法呢?

Q10在採種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1 採種一定要等整株都成熟了才能採嗎?

Q12 不同作物種子的採收時機、清理方法,是否有所不同?

Q13 種子儲存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4種子如何進行乾燥處理?

Q15種子的含水率如何檢測?

Q16種子應如何包裝儲藏?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文/郭華仁

農民留種,是一萬多年前農業發明以來的習慣,也是能在各地方逐漸創造出千千萬萬適合各地方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種子公司或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種子。

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長久以來許多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基因就從市場消失。每年由公家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這對於環境劇變的今後,尤其顯得嚴重。農民的留種(seed saving)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保種(seed conservation)的工作。農民保種可以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家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種子的私有與壟斷
自古以來種子被視為公共財,眾人皆可以繁殖、播種、販賣種子。然而在二十世紀透過技術與法律兩種方式,種子逐漸成為公司私有財產。技術主要是雜交一代(F1 hybrid cultivar,F表Filial,見xx頁)種子的生產,而法律則是植物智慧財產權。

(一)雜交一代、基因改造種子
在一九二〇年代前後,育種家將玉米這種異交作物培養出許多自交系(inbred line),然後由許多自交系中挑出兩個特定自交系進行交配,產生第一代雜交種子販售,因此雜交一代品種又稱為交配品種,有別於固定品種(自然受粉品種,open pollinated cultivar)。

雜交一代品種的後代會分離,農民若留種自種後其植株生長參差不齊,商業生產價值較低,因此每次種植都需要重新向種子公司購買,可視之為種子公司的私有財。種子公司只要不讓自交系外流,就可以一直專賣雜交種,深受種子公司的歡迎,陸續推出交配種,連自交作物也不放過。因此繼玉米之後,洋蔥(1944)、甜菜(1945)、番茄(1940)、白菜(1950)、高粱與菠菜(1956)、青花菜(1963)、胡蘿蔔(1969)、水稻(1973)等雜交一代品種也相繼問世。

另一項技術是轉殖終結者基因(terminator gene)的基因改造種子,該技術在1雞九九八年由美國農部與Delta & Pine Land公司取得專利,後來為孟山都公司擁有。農民所購得的種子種植後,所收成到的種子雖然可以作為食用或飼料,但已不具生命。終結者技術曝光後引起國際強烈反彈,至今尚未能上市販賣。

(二)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智慧財產權主要是透過專利法或品種權法,讓研發新品種者擁有一定期間的專賣權,達成種子的私有化。品種權是在一九六一年代後出現,仿效專利制度,但保留農民對重要作物可留種自用,以及育種家育種的權利。美國在一九三〇年以保護強度較弱的植物專利,來保護果樹花卉等無性繁殖品種;以實用專利(utility patent)強力保護植物體發明則始於一九八五年。歐洲專利法與我國一樣不得保護植物體的研發,但歐盟在一九九八年通過生物科技指令後,已實質進行植物體研發的專利保護。

在二〇〇二年,全球十大種子公司總收入佔全球種子貿易額32 %,兩年後就升到49 %,然後是二〇〇七年的67 %與二〇〇九年的74 %,在二〇一一年已達75.3%。十大種子公司之中的五大基改公司(孟山都、杜邦、先正達、拜耳、陶氏)營業額已佔了全球345億美元的53.4 %,而孟山都一家就高達26 %。此一趨勢若不變,種子受到少數公司全面壟斷的年代,就可能到臨。

●種源的流失與保育
近代農業,藉著灌溉水、化學肥料等新科技的投入,栽培因環境而失敗的風險大減,因此降低對於品種多樣性的要求,更不用說近代農業培育出的「高產品種」對於農民的誘因;這也正是綠色革命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大量推廣於第三世界國家的原因。

然而,人為改造的生產環境,需要許多外來資材的投入,包括灌溉水、農藥、化肥、機器、石油等。當這些投入的成本提高,小農通常無法負擔而減少使用,此時少數的高產品種也無法應付原來歧異多樣的環境,反而使農業生產嚴重的受挫,這是綠色革命為人所詬病之處。

作物品種更替迅速的情況之下,舊品種若沒有妥善保存,其中的基因就可能永遠流失。長遠來看,「種原保育」是農業永續生產與品種多樣性的重要支柱,主要有兩種作法:

(一)種原庫的離境保育:
過去三十年來,全球針對農作物的栽培品種、地方品種、野生種、近緣種等,進行大量的收集,並且放在國際農業研究機構的種原庫進行長期儲藏,現在已經保存了60多種農作物,超過了75萬批種原。這是所謂的離境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許多農業研究機構都將種原庫的若干材料備份儲藏於挪威外海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台灣的作物種原庫,設立於霧峰農業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在二〇一二年該中心保存188科、785屬、1,472種作物與野生植物種原,其中在中期庫的種子有71,247批,長期庫者35,430批。位於善化的「亞洲蔬菜研究與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又稱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WVC)則保存蔬菜種原計59,507批,其中包含12,000批原生蔬菜。

(二)農民保種的原境保育
公家單位種原庫的長期保存只是種原保育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農民的保種。國家種原庫的種原保育目標在於所收集的種原經長期保存後,種原的遺傳組成盡可能維持不變;但實際上,農地環境是逐年變動的,農民年復一年的選種、留種,長久之後才可以確保隨著環境的變遷,作物能夠有新的遺傳組成來適應新的環境,提供為新遺傳組成的來源。兩種種源保育的方式在方法與效果剛好相反,因此農民留種也是作物種原保育重要的一環,與國家種原庫的工作可相輔佐。

●國際農民保種運動的趨勢
農民每年選種、留種,並於下一季播種於田間,這可說是農作物的原境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農作物隨著農地環境的變動自行演化,並經過農民基於傳統知識的選擇,使基因一直維持多樣,隨著環境的更替而可能創造出適合新環境的地方品系。這不但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有很大助益,即使先進國家,也需要源源不絕的新地方品系來作為商業育種材料,這就是農民保種近年來受到重視的原因。

農民留種都於自家農場進行,面積通常有限,因此只能選留少數作物與品種。許多國家的民間組織都積極提倡農民留種的工作,保種組織除了本身有較大農場,可以保留數量較多的作物與品種外,更會舉辦種子交換活動,邀請各地農民參加,達到擴充整體保種能量的目標。

例如,美國民間組織保種交流會(Seed Savers Exchange,SSE)由一九七五年開始運作,其23英畝的農場以有機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與推廣蔬菜、花卉、藥草、果樹等超過25,000個傳統品種,保存一九〇〇年代以前的蘋果樹品種就有700個;蔬菜則有近兩萬個品種,可以提供民眾在自家庭院種植。該組織並且透過會員制,擴大保種的能量,讓這些「古傳種子heirloom seed」與植物能在民間繼續流傳。此外如美國 International Seed Saving Institute、法國 Association Kokopelli、澳洲Seed Savers’ Network、加拿大Seeds of Diversity、印度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等,也都致力於農民留種的推廣。

這幾年,美國的公立圖書館也興起「出借種子」的業務。圖書館出借種子,典型的作法是由「讀者」尋找圖書館的種子目錄予以借出,回家後自種留種,將來還是要把所採新的種子歸還給圖書館;若留種失敗,也可以去購買原來品種的種子歸還。不過出借容易,歸還時會有問題,因為館員常無法由種子外觀判斷還回來的種子是否與出借時維持同樣的基因型。由於團書館種子通常是較老、非現在商業上流行的品種,因此這個做法有維持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有鼓勵居民生產糧食的作用,很值得倡導。不過,若干州認為種子圖書館可能違反州種子法,因此仍不准設置。

日本有機農民留種自用者頗為普遍,例如有機稻農高達六成都是採用自家留種,其他生產雜糧蔬菜者也有五成之多。然而在台灣,稻農自留種子者並不多,蔬菜中以豆類、瓜類有較多的有機農採用留種方式,其餘都以外購為主。顯然台灣農民大抵已經習慣向種子商買種子,不再選種自留於自家農田了。

●台灣推動藏種於農、藏種於民
台灣若干民間團體約十年前就開始提倡農民保種的工作,主要是大地旅人以及秀明農法成員(當時尚未成立協會)。綠色陣線協會於二〇〇六年五月邀請澳洲種子留種者組織(Seed Savers’ Network)創辦人Michel Fanton演講與座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也認為「自留種」的工作很重要,因此在二〇一〇年九月舉辦第一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會中大家對於全國性推動農民保種運動達成共識,初期先採取較為鬆散的合作型態,各自舉行保種活動,其他團體或個人則盡可能互相支援,而將各自的活動以及相關技術,集結於農民保種網站(http://seed.agron.ntu.edu.tw/fcs/)。

獎項名稱

博客來推薦 / 博客來排行榜

延伸內容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