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懷舊製造所:記憶、時間與老去的抒情三重奏 

The Nostalgia Factory: Memory, Time and Ageing

NT$300NT$237save21%

已售完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歐洲知名心理學家德拉伊斯瑪,

繼得獎大作《記憶的風景》之後,最溫柔、最撫慰人心的傑作

時間」是懷舊製造所。

 當我們慢慢老去、一切漸不從心,

上天賜予我們的唯一禮物是:

失而復得的年少時代回憶。

 沒有任何預警,這一天驀地到來:

為什麼人到中年,會開始想念老同學,特別熱中辦同學會?

為什麼當我們漸漸老去,幾十年不曾想起的事,突然浮現心頭、歷歷在目?

你會突然想起小時候住同一條巷子、早已失去聯絡的玩伴,

突然很想念童年時最喜愛、早已從市場上消失的冰棒口味;

你會興致勃勃地說著以前的事,卻被家人嫌棄你「愛講古」;

你覺得孩子已經好一陣子沒回家看自己了,他們卻說其實前不久才見過;

你以為自己是熱心慷慨的人,現在卻變成精打細算的個性;

你在街上巧遇一個熟人,卻突然叫不出他的名字;

你明明知道問題的答案,它卻總在嘴邊打轉、怎麼也說不出口……

 

到了一定的年紀,除了身體上的變化,我們也開始跟懷舊和遺忘展開持久戰。

懷舊讓你被年輕一輩笑稱「你老了」,健忘讓你擔心自己有可能是失智症的預備軍……

但這一切真的沒有這麼糟!

懷舊是一種鄉愁。

即使沒有離家千萬里,

當我們漸老去,

會發現自己彷若置身陌生的國度——

我們都已遠離年輕時代的那個世界,

它只存在你的記憶中。

◆哲學家齊克果:「生命必須回頭才能理解。」

◆腦神經醫師奧立佛・薩克斯說:「記憶是一種重建……由你的年紀和其他因素所決定。」

 

杜威・德拉伊斯瑪是歐洲知名心理學家,以其在記憶研究上的成就聞名,用典雅幽默的筆調說明腦神經科學的現象,卻不落入學術詞彙的窠臼,自在巧妙地悠游在文學、軼事與研究之間。

 

從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葛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的自傳、歐洲作家文學作品,與《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作者暨知名腦神經科醫師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的對談,他將故事與科學融匯為平易近人的敘述,達到一般心理學書籍無法企及的深度。

 

真的有什麼方法可以訓練記憶嗎?健忘是需要大驚小怪的事嗎?

關於記憶的能力,到底有多大範圍是屬於你自己的個人責任?

 

作者透過可信的研究案例與歷史紀錄,讓我們正面看待漸漸老去的心智,打破世人對健忘症的誇大想像,並充分解構市場上各種記憶訓練方法的頑固迷思。他也鼓勵我們珍視只存在記憶中的鄉愁,欣賞過去事件難以實際探觸的本質,並學著享受懷舊回憶可以帶給我們的慰藉。

 

【媒體評論】

「關於人類記憶的故事,杜威・德拉伊斯瑪是感知最深刻的作家之一,針對老去、記憶,以及遺忘的試煉與慰藉,寫下他溫柔又充滿洞見的思索與領悟。」——查爾斯・費尼霍(Charles Fernyhough)/《週日泰晤士報》年度最佳心理圖書《光之碎片》(Pieces of Light How the New Science of Memory Illuminates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Our Past)作者

 

「德拉伊斯瑪是記憶的詩人。他的知識以科學為基礎,但他的卓越才華又不至於混淆實驗室與真實人生。」 ——伊恩・麥基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主人與使者》(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Making of the Western World)作者

 

「我們老了以後會變成不同的人嗎?我們的記憶準確嗎?為什麼同樣是問關於過去的問題,三十年後我們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記憶、往事、時間迷宮裡的蜿蜒小路……在迷宮中,我們有幸遇見杜威・德拉伊斯瑪這麼聰明睿智的嚮導,在這個遲早會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題材裡,為我們判別真實與妄言。罕見的傑作。」 ——塞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接下來的故事》(The Following Story)作者

 

 

【譯者簡介】

謝樹寬,1968年生於彰化員林。台大外文系畢,台大外文研究所肄。曾任新聞編譯、新聞節目製作人、新媒體實驗室研究員,現職自由譯者。

目錄

【前言】生命故事中的懷舊記憶

第一章  最長的生命階段:記憶與遺忘的試煉

  • 看待「年老」所表現的矛盾
  • 年老的時間比年輕的時間長
  • 漫長又弔詭的人生階段
  • 成功、優雅地老去

 

第二章 健忘:記憶為什麼空了

  • 老年人與記憶的戰爭
  • 知道卻叫不出名字的窘境
  • 年齡與健忘程度的關係
  • 記憶以看不見的方式被遺忘
  • 記憶的破洞

 

第三章 失智、健忘與憂鬱心理學家的嘆息 

  • 處理記憶問題的難處
  • 記憶力訓練的真偽和迷思
  • 腦容量真的可以開發並運用?
  • 讓記憶保持活躍
  • 健忘或失智不是你的錯

 

第四章 懷舊效應之謎年輕時的回憶為何總是那麼美好

  • 照片裡的回憶
  • 記憶的懷舊效應
  • 記憶功能的奧妙
  • 二十歲時閱讀的書最能改變人生
  • 記憶隆起的時期
  • 最悲傷和最快樂的回憶儲存在不同的年齡層
  • 對百歲人瑞所做的研究:年輕時的記憶最深刻
  • 被遺忘的晚年時光

 

第五章 召喚記憶的歡愉:越老越愛回憶過往

  • 老年人就愛重提往事
  • 對於懷舊的悲觀看法
  • 舊照片連結了老年人的過去與現在

 

第六章 做個好兒子:與奧立佛・薩克斯的對談

腦神經探索家奧立佛・薩克斯醫師

對談全記錄

 

第七章 對記憶的後見之明:回憶會隨著生命歷程而改變

自傳裡的回憶,都是真實可靠的嗎?

「記憶如何改寫過去」的實驗

 

第八章 記憶撥的鄉愁:家鄉的陌生人

痛不可擋的鄉愁

思鄉是一種會致人於死的病

怎樣的人格特質易患思鄉症?

擺盪在兩個世界的老移民

 

致謝

索引

前言

全荷蘭所有的記憶當中,時間最久遠的是哪一個?至少,在二○○五年夏天以前,我還知道答案。照邏輯,你應該從全國還記得幼年時光的人裡頭,找出最年長者——她是住在霍赫芬的亨德里克耶.席佩爾——然後問問她能記得最早的事是什麼。

亨德里克耶在一八九○年夏天來到人世,是個只有一千三百六十公克的早產兒。那是保溫箱還不存在的年代,她能存活下來,全靠她的祖母一連四個星期抱著她坐在火爐邊,並且幫她穿上羊毛圍兜。顯然,那年的夏天有些涼。亨德里克耶活了下來,並成為荷蘭最長壽的人瑞。她過世時享壽一百一十五歲。

在訪問中,她談到自己最早的記憶,同樣是關於她的祖母。亨德里克耶坐在暖腳爐邊,祖母給她一團紡線,要她纏一個永遠纏不完的線球。「你得重頭來過,這線球纏得太亂了。」她想,那時約莫是她三歲的時候。

一百一十五歲扣掉三歲,代表荷蘭全國最古老且依舊存活的記憶是一百一十二年,存在於霍赫芬一個安養之家的房間裡。

不過這樣的記憶到底是怎樣存在著?亨德里克耶是否真的記得自己坐在暖腳爐邊,這麼多年來她的腦海中一直存在這樣的印象嗎?或者她因為同樣的故事講過太多遍,以致她真正記得的其實是那個故事?若是如此,有沒有可能是她小時候曾有人告訴她祖母常常要她幫忙纏線球,之後這個故事便自行轉化成為了她的記憶?如果她記得的果真是最初的印象,而不是她自己說的或是別人告訴她的故事,是否她每次都會重新記錄一次,所以她最早的記憶,事實上只是她上一次想到它時的記憶?

這也是大部分記憶心理學家目前的看法。在回想某件事情時,你的腦神經等於開啟了一個新的路徑,下一次你仍會記得相同的回憶,實際上代表的是這條最新的路徑已變得活絡。即使是最古早的記憶,也會和你的腦部組織一同進行「時間之旅」,並加入越來越多新的印象。根據這個理論,當你回想你最早的記憶,負責處理記憶的神經迴路便發生了一種奇妙的接觸:最古老的記憶瞬間變成最新的,第一個記憶則成了最晚到的記憶。

當回憶逐漸變老,其他的循環似乎也同時被封閉。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一個角色羅瑞先生,是個年近八十的老翁。某個晚上,他在一段對話裡回顧自己的人生。有人問他:「你坐在母親膝上的日子,現在感覺起來是很久以前的事嗎?」羅瑞先生回答,二十年前他確實覺得那是久遠以前的事,但現在他年紀大了,感覺自己的生命像是在繞圈圈,如今的他與人生的最初階段越來越接近。「我的心,如今被許多長期沉睡的回憶所觸動。」

狄更斯寫《雙城記》時大約四十五歲,想必他是從老一輩的人那裡聽到這種現象。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君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寫下自傳《剝洋蔥》(Peeling the Onion)時,和羅瑞先生同樣年紀。在德文版首刷上架前幾天,他接受《法蘭克福匯報》的訪問,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他對自己曾加入納粹武裝親衛隊一事,做出遲來的「認罪」。不過他也談到,對發生在六十年前的事件和經驗做出「可靠的回憶」,是否有可能。葛拉斯談到自己對於戰後重大政治與藝術辯論的記憶時,一名記者突然用存疑的語氣問他:「如今你快八十歲了,這一切距離你到底有多遠?」葛拉斯回答:「那些事對我而言就近在咫尺。如果我想要清楚地敘述我在一九九六年的旅行,可能需要查一查我的筆記本。不過,人老了,童年會變得越來越清晰。寫下某些自傳性事件最好的時機,似乎和你的年齡有關。」葛拉斯顯然覺得隨著年歲不斷逝去,他對年輕時的記憶變得更加鮮明。

許多人也會從個人經驗察覺到這樣的現象,通常是在年近六十歲時開始出現,隨後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或許是突然間你回想起十歲時住在同一條街的某人的面孔、某個幾十年前就已經在貨架上消失的洗衣粉品牌、孩提時代在朋友家過夜時發生的某件事、或是十四歲時讀過某一本書中的某個情景。這類記憶會突如其來地浮現,不勞你費力去追憶思索,你甚至渾然不覺它需要思索。它們就像羅瑞先生所說的一樣,從沉睡中即刻甦醒。有些時候它們屬於「已經五十年沒有想起過」的那類記憶,鮮活而完整地出現,彷彿是從冰層保存封凍,唯獨到此刻——老年——才開始消融湧現。「永久性儲存」(permastore)這個詞就是用來指稱這種極端長期記憶的儲存,它可說是很適切的隱喻,用來形容這種彷彿被封存多年、冰凍且無法讀取的事物,在重新被釋出之後充滿原有時代氣息的經驗。

這個被心理學家稱之為「懷舊效應」(reminiscence effect)的古老記憶回歸,是一種神祕的現象。這種在回顧過去時,早年記憶會即時自動浮現的現象,似乎違反了所謂「遺忘的第一定律」:發生在越久以前的事,我們記住的機會就越小。同樣讓人困惑的是,為何那麼久遠的事只在老年時再次出現。它們必然已儲存在四十歲或五十歲人的記憶裡,為什麼卻在記憶真的開始變得老舊時才再度浮現?這彷彿就像它們被長期羈押扣留,直到解禁時間到了才重新被允許獲取。

懷舊效應是本書的核心。過去十至十五年,它一直是「自傳式記憶心理學」這個領域裡被多方探討的主題。是什麼促發了早年記憶的回歸?它從何時開始?悲傷的記憶是否和快樂的記憶一樣容易回復?生命早期的鮮明回憶是否和生物學上的成熟有關?或者它單純只是發生在年輕時較為可資記憶的事?這種效一旦開始發生作用後,會隨著年歲增長而變強嗎?早年的記憶如此之多,是否有可能是因為晚期的記憶太少?這些將是我們在第四章會探討的問題,在本書的其他篇章也會不時地出現。

獎項名稱

延伸內容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懷舊製造所:記憶、時間與老去的抒情三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