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讀】一座橋樑
一九二八年,房龍出版《聖經的故事》,這是房龍對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的核心經典《聖經》一書的理解和詮釋,與《聖經》文本本身有相當距離。房龍說他為年輕人寫這本書,是因為:「你們人生中總會有一段迫切需要智慧的時候,而那些智慧就隱藏在這些古老的編年史裡。並且數百個世代以來,《聖經》一直是人最忠心的伴侶。我僅僅是要告訴你們,我認為你們該知道這本書,因為你們的人生會因此充滿更多的理解、寬容和愛,這會使人生變得美善,並且進而變得聖潔。」
好特別的一本書,竟能讓人讀了之後變得理解、寬容、有愛,並使人生變得美善,變得聖潔。這書到底說了什麼?
從歷史長河看《聖經》
《聖經》的成書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從最早的口傳到後來有文字記載(《舊約》以希伯來文和阿拉米文寫成,《新約》以希臘文寫成),前後經歷約三千年時光(從公元前二八○○年一直到公元二世紀)。經過這麼漫長的記載、編輯、翻譯、流傳,關於《聖經》的詮釋,已經形成了專門的「釋經學」。與《聖經》研究相關的著作,已非車載斗量可以形容,而歷代以來受《聖經》影響並靠《聖經》養活的人(神學家、教授、神父、牧師、信徒),更是多到無法計數。今日西方整個先進文明背後最重要的基礎,也非《聖經》莫屬。
在此我們不談專家學者的研究,也不談信仰,只談房龍這本書如何幫助不認識此書的讀者循序漸進走過這漫長時光,看人類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西亞兩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的早期歷史,看猶太人如何從一支沙漠中的游牧小部族,一路走到建立王國,經歷滅國、流亡到全世界,最後誕生出基督教的故事。
房龍在一九四四年去世,他若再多活四年,說不定會給自己這部作品寫出第三十章。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世界知道了歐洲的猶太人在二戰時的悲慘經歷。一九四八年,猶太人在他們聲稱上帝賜給亞伯拉罕後裔、名為巴勒斯坦的狹長土地上,宣布獨立建國。
亡國近兩千年,散居世界各地,二戰時慘遭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是什麼讓他們可以走過漫長時光,歷經磨難,卻依舊凝聚起來,堅持復國?是他們的信仰。他們始終相信上帝賜給亞伯拉罕子孫的應許,他們始終守著祖先的傳統以及《塔納赫》(也就是《舊約》)。
至於猶太人所不接受的《新約》,也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到世上拯救世人的故事,卻已成為當今世上第一大宗教的根基。耶穌的追隨者所建立起來的基督宗教,其信徒已經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上至達官顯貴(比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下至販夫走卒(比如我家巷口麵攤的老闆),都有基督的信徒。
化繁為簡的歷史知識書
相對於《聖經》審慎又龐大的記述,房龍用一種閒話家常的說故事口吻,夾雜著他五花八門的評述與舉例,把這本超強的經典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講了一遍。房龍的敘述,是順著《聖經》編年史的順序走的。
本書從創世故事和大洪水與挪亞方舟說起,講到亞伯拉罕離鄉,冒險西遷,隨後猶太人遷居埃及,在埃及安家過了數百年,最後淪為奴隸,然後在摩西的帶領下脫離奴役走向自由。
猶太人離開埃及時,已經不是當年亞伯拉罕離鄉時所率領的一個家族,甚至不是約瑟帶到埃及的一個部族。此時的猶太人已經超過了兩百萬。摩西是古往今來空前絕後的領導人,想想,兩百多萬人每天在沙漠中的吃喝拉撒、摩擦糾紛,處理起來豈是易事。摩西與這群超難搞的同胞在光禿禿的曠野中熬了四十年,最後交棒給約書亞。《聖經》說:「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難怪他被稱為「神人摩西」。
約書亞率領百姓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打下了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在一個接一個的士師領導更迭之後,大衛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達到顛峰。不幸的是,所羅門沒有處理好王位繼承人的事,他死後王國南北分裂,除了兄弟鬩牆打內戰,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都各自出了一些荒腔走板的國王,無論先知如何警告建言,國王和百姓依舊故我。最後,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七二二年亡於亞述帝國,南國猶大於公元前五八六年亡於巴比倫帝國。
當巴比倫亡於波斯,波斯王古列於公元前五三八年允許猶太人第一次歸回,隨後亞達薛西王在公元前四五八年第二次允許猶太人歸回,這些歸回的猶太人重建了耶路撒冷的城牆和聖殿。時移世易,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橫掃了西亞,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區,隨後由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Seleucid Empire)接管,建立了猶大行省。面對異族統治,不堪信仰迫害的猶太人忍無可忍發動了革命,由馬加比家族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
隨著羅馬人登場,哈斯摩尼王朝覆滅,猶大地區成為羅馬的行省。接著,耶穌降生。
《新約》一開場的四卷福音書講述了耶穌的生平,尤其著重他在世最後三年,一邊傳講上帝之道,一邊行神蹟奇事,一邊打破各種僵化的傳統,一邊濟弱扶貧的言行蹤跡。耶穌因為得罪當時的權貴,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的門徒記載他在三日後復活。從此,信他的人絡繹不絕,基督宗教成了世界第一大宗教。
除了四卷福音書,《新約》其餘的部分,是使徒保羅、彼得、約翰等人所寫的書信及傳教行蹤的記載。房龍在本書中除了講述《新約》的人物事蹟,還一直說到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基督教的興起。他化繁為簡的本事的確了得。
不過,從他的敘述,我判斷他是屬於近代基督教神學中所謂的「新派」。馬丁.路德改教後的基督新教,隨著歷史發展衍生出許多派別,一般較為耳熟的有「新派」(或稱自由派)、「基要派」、「福音派」等,這些派別各有主張和淵源,在此不予討論。關於「新派」,是將《聖經》與理性並列,更多時候將理性架高到《聖經》之上,以理性檢驗《聖經》,批判《聖經》。所有《聖經》的啓示,必須接受理性科學的批判,凡經不起理性批判的,一概拒絕。因此,房龍在這本《聖經的故事》中,略去了所有《聖經》正典內有關神蹟奇事的記載。
儘管如此,我仍認為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籍。翻譯過程中,除了碰到神學問題時請教我的新舊約老師之外,我也在網路上(特別是維基百科)搜索了不少資料,寫成譯注,幫助讀者簡單認識龐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
這本書是一座橋樑,幫助讀者從簡易的《聖經的故事》通往厚重的《聖經》。讀者有興趣的話,可進一步從歷史的知識走向信仰的認識。人除了物質需求,還有心靈需求,而《聖經》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我深盼房龍寫此書的初衷,得以在讀者身上實現。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