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你愛古典樂─大聲說出來!
開始之前, 我們先要瞭解:
一、音樂有太多學問,一輩子都學不完。
二、音樂有太多小路、角落、隙縫,一不小心就會卡住,忽視其他各式音樂。經過這些挑戰,就能拓展你的視野,讓你的音樂品味耳目一新。
三、聽哪些音樂、從哪裡開始聽、在哪兒結束,都由你自己決定,只有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承認自己不懂某些音樂沒有關係,瞭解音樂總要花點時間,有時候可能花上一輩子都不見得會懂。
四、聽音樂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其他音樂,因為音樂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你知道的比你所想還多
不管你有沒有注意到,古典樂無所不在,車站用古典樂來避免青少年逗留,電視廣告放古典樂來說服你買酒,電影配樂放古典樂絕不手軟。
我相信,音樂本身才是愛樂者的終極目標;一旦擦去劣質的外層,古典樂這顆寶石的光澤將更加閃耀。
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可能表示你自認對古典樂已經有一點瞭解。也許你想知道更多;或者你跟蘇格拉底一樣,因為知道得夠多,所以知道自己根本什麼都還不知道。希望你到現在已被慫恿,想更加瞭解這個奇怪又美妙的世界。這本書要以你猶豫的熱情為基礎,我會在這裡幫你。若如我所願,你已欣賞過古典樂,這本書還是能帶給你收穫。你一旦發掘過喜歡的音樂類型,由於作曲家的數量多、西方的音樂歷史亦超過五百年,一定還能有上百個新發現的。
別驚慌
因為有太多音樂,你永遠不可能聽完全部, 也不一定會喜歡每首聽過的曲子;但這不代表你不喜歡古典樂。有些音樂我也還沒弄懂─不是甜得太噁心、太苦澀、就是太過稜角分明、太現代,或不夠現代。我想,重要的是,不要一覺得不喜歡一首曲子就馬上放棄。話說回來,幾年前,我就因為一次非常無聊的音樂會經驗,而放棄了布魯克納,不過誰知道,也許我會再回頭聽聽看。重要的是,不要因為能聽的音樂很多就被嚇到。瞭解任何藝術形式最難的,就是「國王的新衣」效應,我們都經歷過—朋友大肆讚揚某首曲子:「你一定要聽聽看!這太棒了!聽那銅鈸聲!」朋友的表情激動得嚇人、頭髮直豎、處於一種可說是自我陶醉的境界;但同時,你卻不懂對方為何大驚小怪。每個人的音樂體驗都不一樣,這是因為某些因素:聆聽的情境、你對這首曲子懂多少,和之前有多常聽這首曲子。
試著在不同情境中,聽一首你很熟的曲目:(一)梳洗時;(二)看著珍愛的照片時;(三)你支持的球隊輸/贏時看著比賽結果。你會發現,音樂的氣氛變了,影響著你的活動,而音樂也會受到你的活動所影響。
專門術語
我會在這本書中告訴你,我認為有助於瞭解音樂中旋律、和聲,和結構的知識,但我不會把本書寫成高中畢業考試課本。你可能對像「斷音」和「連音」這些術語感到陌生,但卻熟悉它們所代表的意義(os:它們分別代表「短/斷音」和「平滑的」)。努力研究音樂的運作是一種專業,解開一層專業術語,則會發現底下有更多層術語,就像永無止盡的「傳禮物」遊戲。專業術語雖令人卻步,但我會無畏地帶你經歷前幾層、教你增進理解的基本知識。你必須要懂這些術語,因為沒其他字眼能取代它們代表的概念:和聲、旋律、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等。但我會適時解釋,也會避免太過專門的字眼,並選用現在用的日常用語。
市面上有很多書刊想解釋音樂運作的全部內容,但其文字的深度密度對初學者來說太難了:要開車並不一定要成為修理工。音樂極其直接簡單─小朋友也能欣賞並演奏音樂,也很複雜─哲學家、科學家,和音樂家仍不解音樂的許多奧祕;比如說,我們為何會被某些曲子感動,對其他曲子卻不會呢?到底為什麼有些人喜愛巴赫,有些人卻受不了他呢?即使長久以來的研究和知識累積,這些問題都還有待討論。但不解釋音樂的一些技術層面,也不會減損你對音樂的欣賞。
電影配樂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那你聽過的古典樂可能比你想像的還多。很多導演會用現有的音樂搭配他們的電影,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音樂收集癖的史丹利.庫柏力克,特別是《2001太空漫遊》、《大開眼戒》、《鬼店》、《亂世兒女》、《發條橘子》都把古典樂用得很徹底。不過也有很多作曲家替電影寫下原創作品,而二十世紀的偉大古典樂作曲家們也會接下挑戰,替電影譜曲。
但替電影作曲是非常不同的工作,電影作曲家無權主控作品,導演才是老大。1948年英國作曲家拉弗.沃恩.威廉斯替《南極的史考特船長》作了配樂。他在看電影之前就寫好了曲子,可作為電影作曲學生的借鏡;結果大部分曲目都沒用到電影裡,因為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並不需要沃恩.威廉斯所作的全部音樂。但沒關係,因為沃恩.威廉斯用這些曲子作了他的第七號《南極交響曲》。
雖然音樂是電影戲劇的「第二小提琴手」(os:故意用雙關語),但有些電影配樂盡可獨當一面而聲名大噪,而且是由專門替電影配樂、不寫音樂會曲目的作曲家所作的。伯納.赫曼的《驚魂記》和《恐怖角》、丹尼.葉夫曼的《蝙蝠俠》、埃爾默.伯恩斯坦《第三集中營》、傑瑞.高史密斯的《浩劫餘生》,和約翰.威廉斯的很多配樂都跟音樂會曲目有得比拚。很多「真的」或「正規的」古典樂作曲家也會被電影世界所吸引,尤其在他們早期的時候。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在1983年替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所作的配樂,正是超越類型限制的絕佳範例。1990年代間,電影配樂則以音樂會的形式演出,樂團背後則播放電影。這種電影和交響樂世界的交會正是相互尊重的證明,不過有些嘲諷者會說,交響樂手喜歡電影工作是因為薪水高,而電影導演喜歡交響樂團是因為樂團提升了電影故事本身的單調。
因為其專業需求,如今的電影作曲成了一個獨立的領域,講求精確的時間掌控,並得瞭解音樂和影像如何結合成電影。配樂太過會讓電影片段失色,配樂不夠則場景就沒有意義。如果電影配樂要贏得古典音樂家的尊敬,那就要面對跟音樂會曲目同樣的考驗,沒有影片的陪襯,純用音樂來保持聽眾的注意力。但也有從電影當中脫穎而出的配樂,讓我走出戲院後連續幾週都哼著那旋律。
電影的商業走向在「藝術音樂」的世界裡並不存在。通常委託譜寫交響作品的,比較可能由慈善機構贊助,希望鼓勵作曲者創作;而導演委託電影配樂則通常是希望增加票房數字。在有些情況下,就會導致改編成功配樂的公然抄襲情事。作曲家得要有偉大的人格和見識,才能在這種商業生態中,譜出完全原創的作品,而這就是我所說的「古典」樂。
你聽過卻不知道名稱的音樂
你要是看電視或聽廣播,可能就不知道音樂是誰寫的,或這是哪個等級的作曲家,但你頭一次聽總會認得出來。從英國版 BBC《誰是接班人》的原聲帶(os:非常多變,不只有德魯.馬斯特斯的激動配樂,還有像史特拉汶斯基、 薩替的古典作品,而主題音樂最有名的可能是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裡的〈騎士之舞〉)到英國航空的廣告(os:李奧.德利伯歌劇《拉克美》裡的〈花之二重唱〉),有數不清的例子,是為了電視利益而剽竊古典樂。希望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下列音樂(os:和附錄一的音樂)是我認為大家已經慣於與這些音樂相處,可能都聽過的。這些是你可能會在廣播上、電視或電影配樂聽到,或購物中心放來防止青少年逗留的音樂。我不是說這些音樂會改變你的人生,但我相信,要是你去研究其中幾首曲子,就會瞭解哪些算是通俗的古典樂。這是你和音樂產生關係的第一個基礎,另外至少還有三個基礎。這些音樂每年都把很多人帶進古典樂的世界,它們從電視廣告這個後門偷溜進來,在你的腦海停留、煩著你,直到你弄清楚它們身分為止。這就是你臣服於廣告力量的時候,還會付錢購買「精選」古典樂唱片。這種開始算是不錯,因為這張唱片裡還會有其他吸引你的曲目。看一下這個名單,這些音樂在網路上都找得到,購買前還可以試聽。我在下手購買前,總會用不同的方式先聽看看。有時候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得到,比如說,YouTube就有顧爾德在1982年猝死前的鋼琴演奏影片,或是最後一代閹伶那聽起來很奇怪的錄音(os:去看看)。有個叫 Spotify的好用瑞典軟體,不過我想目前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還沒有6。這軟體可以讓你免費聽幾乎所有的音樂(除非你付錢用他們的優質服務,不然得偶爾忍受一些十分討厭的廣告)。如果你比較不好意思,那麼iTunes和英國或美國的亞馬遜網路書店在讓你購買下載前,都有提供比較短的節錄試聽。不然你也可以去唱片行裡試聽,很復古的方式,如果你找得到實體唱片行的話⋯⋯。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