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ЗАПЕЧАТЛЕННОЕ ВРЕМЯ(Sculpting in Time:Reflections on the Cinema)

NT$550NT$435save21%

已售完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

──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

──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致敬推薦】

丘  光(俄國文學譯者)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李泳泉(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講師)

沈可尚(導演.台北電影節總監)

臥  斧(文字工作者)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馬  欣(作家)

陳振熒(傳影互動負責人)

陳傳興(學者.藝評家.導演)

黃以曦(影評人)

黃亞歷(導演)

黃建宏(高師大跨藝所副教授兼所長

楊元鈴(影評人.策展人)

熊宗慧(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執委會執行長)

蔡康永(作家)

鴻鴻(詩人.導演)

藍祖蔚(影評人

(依姓氏筆劃排序)

 

「此書仍然是塔可夫斯基藝術理念的核心,甚至有人譽為布列松《電影書寫札記》(1975)以來最具原創性與啟發性的電影思考。⋯⋯這是一本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基進反叛,充滿絕不從俗的藝術見解⋯⋯強調詩意、感性、精神性才是藝術的要義,而非意義指涉或描繪現實。」

──鴻鴻

 

「2017年見識到塔可夫斯基夫子自道的原著,台灣終於出現了直接從俄文翻譯成中文的《雕刻時光》。譯家鄢定嘉教授為台灣出版界開創了兩個『台灣第一』:一是台灣電影書籍『最先』直接從俄文譯成中文的創舉;一是俄文譯成中文電影書籍譯得『最好』的。塔可夫斯基從文章到電影,在在流露出文學、繪畫、哲學、宗教、社會、歷史、音樂⋯⋯多面向的素養,從鄢教授的譯筆,讓這些優點一覽無遺而又發揚光大。」

──李幼鸚鵡鵪鶉

 

「對比漫遊者出版社的俄文直譯本,才驚訝地發現⋯⋯我原本有疑惑的部分,隨著新譯文而豁然開朗。」

──耿一偉

 

「《雕刻時光》是一本鏗鏘、斷然、科學家的書。在作者眼中,不需要魔法,不需要曖昧的默契,只要真懂電影,真由本質去善用電影,你就可以改變時間的幅度與流向,就能重塑真實。就能獲得真實。

每張書頁都鏗鏘而精神煥發。凜然,熱切,充分的真理性格。」

──黃以曦

 

「塔可夫斯基通過電影而發展的『精神保存術』,從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和畢贛的《路邊野餐》在這兩年造成的風潮⋯⋯他的影像手法在時間之流中依然渦流暗藏⋯⋯無疑地,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電影賭注,讓心力與勞力把自己的思緒和信仰烙印在影片創作上,於是同時以電影的獨特可能性保存了『電影』。⋯⋯所以,什麼是『塔可夫斯基』效應呢?不正是用『詩性』來面對斷然無詩的世界。」

──黃建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譯者簡介】

鄢定嘉,莫斯科大學語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譯作有《賈蜜拉》、《幽暗的林蔭道》、《蘑菇沙皇》(合譯)、《日巡者》、《幽巡者》(合譯)、《新巡者》、《六巡者》。

目錄

【前言】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01  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02  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03  雕刻時光

04  使命與命運

05  電影中的形象

06  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07  論藝術家的責任

08  《鄉愁》之後

09  《犧牲》

【結語】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附錄】關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致敬導讀】時間的抒情雕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____熊宗慧

【致敬導讀】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啟示錄____鴻鴻

【致敬推薦】這本書的兩種「台灣第一」:最早的與最好的____李幼鸚鵡鵪鶉

【致敬推薦】感覺像從夢中緩緩甦醒____耿一偉

【致敬推薦】安德烈的詩性保存術____黃建宏

【致敬推薦】《雕刻時光》:詩的科學____黃以曦

時間的抒情雕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熊宗慧/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今年,二〇一七年是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4.4-1986.12.29)八十五歲的冥誕,距他辭世也已經三十一年,塔可夫斯基唯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電影理論的著作《雕刻時光》,首次從完整的俄文版直譯為繁體中文的版本即將出版,對許許多多喜愛塔可夫斯基,以及想要認識這位偉大導演的影迷和讀者而言,這的確是一件期待已久的大事。

《雕刻時光》當然是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理論著作,但是更可以視為是他對電影本質進行思索的筆記和對話。 從七十年代起,這位不多產的導演每次在拍片的空檔都會進行書面記錄,包括《索拉力星》、《鏡子》、《潛行者》、《鄉愁》和《犧牲》等片,相關的電影構思和拍攝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都被記錄其中。除此以外,該書亦追溯了塔可夫斯基最初的兩部拍攝於六十年代的劇情片,包括確立他走向導演之路的《伊凡的少年時代》,以及以「研究俄國偉大畫家充滿詩意的天賦」為理由而拍攝的《安德烈‧盧布列夫》。從這個角度看,《雕刻時光》的重要性之於塔可夫斯基,確實是不言而喻,此書伴隨著他走過二十多年導演生涯(包括移民境外時期),期間他不間斷地對此書進行修正,甚至直到死前幾日,他才完成最後一章〈犧牲〉。

《雕刻時光》所觸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然而一切開端的開端應該始於塔可夫斯基為確立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不是技術)而展開,正是為了區分電影與文學、音樂和繪畫等傳統藝術之間的關係和差異,塔可夫斯基提出電影的詩的邏輯(不是詩意電影),以及定義電影是一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型」,在此前提下塔可夫斯基的論述始終圍繞在導演腳本、電影的詩意、電影形象、電影節奏、觀察力、演員的表演方式和拍攝團隊等等的話題進行,凡是事涉電影的他無不鉅細靡遺一一論之。

走進塔可夫斯基的話語森林,膜拜的讀者時而迷惑,時而豁然開朗,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又膽戰心驚。事實上導演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理論,或是新技術,但是相關話題他卻又一個也沒有少碰,例如對於「雕刻時間」的概念,導演用日文「侘寂」一詞來解釋他在電影中所要呈現的時間的痕跡;而講到現今頗為流行的電影分割畫面,他指其「如同想用右手觸碰右邊鼻孔,卻還要繞過左耳一樣」,意謂多此一舉,還表示這種技術超出「身心所能負擔的範圍」,塔可夫斯基正經八百的話,卻讓人忍不住莞爾。對於手持攝影機所表達的眞實,導演則是頗為嗤之以鼻,但是這並不意謂他排斥手持攝影,導演要說的只是手持攝影的拍攝方式與眞實之間並不能畫上等號。至於導演對蒙太奇技術的論點,至今看來依舊犀利,他不斷提到這種技術背後隱藏著試圖主導觀眾情感和認知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圖其實貶抑了觀眾的判斷力。

讀者可以清楚意識到,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裡完全沒有想要賣弄電影知識的企圖,他在書裡提到的都是在生活中啟發過他,以及不斷給予他靈感的人事物。他不斷提到導演布紐爾和伯格曼,作家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他看重畫家卡巴喬甚於拉斐爾,他總是引用詩人普希金、巴斯特納克,以及自己的詩人父親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的詩作,還有他喜歡用日本的俳句作為對生活觀察力的指標,他提到道家思想與自然和時間的融合。所有這些看似對電影拍攝沒有實質幫助,但是沒有這些人事物的啟發,是不可能形成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屬於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風格,也就是說,正是在反覆咀嚼這些文化和生活素材,塔可夫斯基天才般靈透的記憶和審美品味才獲得了啟發,至於電影拍攝技術,導演似乎不認為這部份該在他這本心血結晶中佔太多的位置。

閱讀《雕刻時光》可以發現,塔可夫斯基是一個絕對的唯心論者,他只拍他心之所趨的電影,但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固執的辯證論者,任何事情都必須獲得充分的思索才會去做,整本《雕刻時光》就是導演對自己的問與答,像是書中提到:「有人問我:『該如何處理作者的幻想世界……想像……內在自我……夢境與白日夢?』」這位柏格曼口中的「捕捉現實,一如倒映,一如夢境」的導演馬上回答:「首先必須先知道這是什麼夢?還有是誰做的夢?」見諸塔可夫斯基呈現在銀幕上紛繁多樣的夢境,我們很能肯定,導演的回答出自肺腑,他總是在電影中實踐自己的話。波蘭導演贊努西回憶塔可夫斯基時,提到某次導演與觀眾面談時,一位美國人問:「要如何做才能幸福?」塔可夫斯基回答:「首先你必須思索你為何生在這世上?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何你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在人世?你被賦予了什麼樣的角色?先把這些搞清楚。至於幸福……它或許會來,或許不會。」非常塔可夫斯基風格的回答,或者更精確的說,正是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後的塔可夫斯基才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導演塔可夫斯基。

這一位經過思辨熔爐和詩意邏輯鍛煉的天才導演,很清楚自己永遠不是那種會被完全認同的導演,但是他從未因此而在電影中有所保留,一如在這本《雕刻時光》裡導演對讀者亦是「毫無保留」。

我至今仍舊無法忘懷《鏡子》中那位倔強不語的少年的身影,他手插口袋向前走著,始終不看母親一眼,然而卻仍掩飾不住受傷的情感。一直以來他總是透過母親哀愁孤單的背影去渴慕離去的父親,最終少年卻只能自己向殘酷又美好的生活學習,而且無怨無悔……

獎項名稱

誠品選書 / 博客來推薦 / 博客來排行榜

延伸內容

【博客來】黃以曦:詩的科學──讀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

《雕刻時光》講座:凝視塔可夫斯基的創作美學現場直播

《雕刻時光》講座:凝視塔可夫斯基的創作美學現場直播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发布于 2017年8月17日

《雕刻時光》推薦訪問—-黃建宏(高師大跨藝所副教授兼所長)

【 《雕刻時光》推薦訪問】黃建宏(高師大跨藝所副教授兼所長)

【 《雕刻時光》推薦訪問】➤按讚公開分享抽塔可夫斯基《鄉愁》DVD黃建宏(高師大跨藝所副教授兼所長)│塔可夫斯基對我來說,最大的感動是,我們如何真的對自己或對人的思想那麼地珍惜,然後覺得那麼嚴肅地去對待它,也就是說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Q:第一次看到塔可夫斯基電影的感覺?「塔可夫斯基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影片的時候,覺得怎麼能夠碰觸到如此細微,然後又如此深刻跟生命有關的事,他其實是要把這些機器都變成是他個人的哲學工具跟思想的工具,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圖,塔可夫斯基對我一個最大的感動其實就在這裡,我們如何真的對自己或對人的思想那麼的珍惜,然後覺得那麼嚴肅地去對待它,也就是說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Q:八零年代塔可夫斯基對台灣年輕人的影響?「他的整個背景 ,歷史背景什麼東西都不一樣,可是他影片裡面的那些人物,以及他的鏡頭所決定出來,讓我們觀看的事情,其實是那種可以非常深入到個人生命裡的,一種非常細緻而幽微的那個部分。他又是一個非常堅持要問最核心的問題的導演,所以我在想,這件事情在當時,因為當時台灣正在解嚴前後,我在想在解嚴前後,其實對於台灣當時的年輕人來講,大家問的問題一定都希望,可以捕捉到核心問題。因為過往,我們很長時間活在一種表象上面的,被整個體制所引導的一個認識世界的方式,所以在當時,在八O年代中到八O年代末,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所有的人都希望問到核心的問題。」Q: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和現在年輕人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很多的東西都被剝奪,在一個你太容易被剝奪的狀況底下,你到底如何保存自我,其實這就會是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它從我那個時代的接收到今天,其實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可能性。」他創作出來的東西,會有這種思想性的含有哲學意味的事情,會對今天的年輕人,他們如何在這個環境裡面重新建立自我,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年輕人跟我們來講,他們更大的一個挑戰是,他們覺得自己被掏空了。Q:比較容易入門的塔可夫斯基電影?「比較好接近的 當然我覺得,還是《鄉愁》跟《犧牲》。因為它的人物從頭到尾,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軌跡,然後鄉愁在談一個流放跟他的自身存在,一個被流放的人如何去面對那個分裂,他一方面非常愛自己的家鄉,另一方面又被自己的國家流放,一個人到底如何在這當中去自處,我覺得這個東西對一個異文化的人就是不同文化的人,一樣是容易想像的。《犧牲》的話 在講的是這一個個體的哲學思考,或者說他對生命的領悟,他如何跟他的生活,跟他的家庭之間去進行一個對質,因為這部片本身是在瑞典拍的,脫離他在俄國的語境,我在想為什麼這兩部片,其實比較推薦,也比較容易理解,就也是因為這樣的因素。」Q:這次雕刻時光直接從俄文版中譯,你覺得重要性為何?「塔可夫斯基從來也就不是一個所謂的國際電影人,我所謂的國際電影人,就是一天到晚去飛影展,然後都講英文的電影人。俄國的文化其實對他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今天他所寫出來的東西,本來就應該用俄文的語境去想像它,我覺得這樣會讓整個文章或譯本,讀起來的感覺很不一樣。」▁▁▁▁▁▁▁▁▁▁▉講座│「私談:曾經,塔可夫斯基⋯⋯」時間│09/02 (六) 20:00-21:30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藝術區閱讀桌主講│黃建宏、楊元鈴9/2敦南夜講堂私談塔可夫斯基,邀請高師大副教授兼所長黃建宏、金馬影展策展人楊元鈴兩位老師,分享他們與塔導的個人回憶、相關收藏,以及所受的啟發~這種「私人迷聚會」,錯過可惜~▁▁▁▁▁▁▁▁▁▁▉按讚公開分享抽《鄉愁》藍光DVD只要你8/30晚上九點前,幫這則推薦影片按個讚,並公開分享9/2敦南夜講堂講座訊息講座│「私談:曾經,塔可夫斯基⋯⋯」時間│09/02 (六) 20:00-21:30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藝術區閱讀桌主講│黃建宏、楊元鈴就有機會抽中ifilm傳影互動提供《鄉愁》藍光DVD一片,一個名額,超級值得收藏!#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漫遊者文化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发布于 2017年8月29日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