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知覺之門【靈性50大經典】全新譯本・追加收錄《天堂與地獄》

The door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NT$380NT$300save21%

2 件庫存

貨號: TJ2001 分類: 標籤: , , ,
網上分享
  • 書號

    TJ2001

  • CIP

    192.1

  • ISBN

    9786269878741

  • 印刷

    單色

  • 頁數

    256頁

  • 出版日期

    2024-09-19

  • 裝訂

    平裝

  • 譯者

    吳妍儀

  • 出版社

    AJNA,

    地平線文化

  • 規格 14.8 x 21 x 1.5 cm

內容簡介

與《當下的力量》、《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並列靈性50大經典

 

《美麗新世界》作者探索心智邊界

走進合一意識的啟靈旅程

 

★英國偉大作家阿道斯・赫胥黎親身體驗神祕經驗的第一手報告

★西方世界的「迷幻聖經」,深刻影響「垮掉的一代」

★雜揉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的感官探索

★探索人類意識與感知本質的重要文本

★搖滾樂隊《門》合唱團的團名出處

 

「知覺之門若得到淨化,人眼前顯現的萬事萬物將如其所是,無窮無盡。」——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專文導讀推薦】

薩滿魔法藝術家|林麗純

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師|陳瀅如

 

《知覺之門》是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紀錄麥斯卡林帶來的神祕體驗及思考,從「純粹的美學」到「聖禮般的影像」,同時反思了這些體驗的哲學和靈性意義

赫胥黎自青年時期就飽受嚴重視力問題的困擾,16歲時一次眼部感染讓他差點失明。這種經歷讓他對感知和意識的本質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對印度吠檀多哲學和佛教產生濃厚興趣,這些思想深刻影響了他對意識和現實本質的理解。東方哲學中的非二元思想、對神秘體驗的開放態度,以及對自我本質的深入探討,都在赫胥黎的作品中得到了體現。他常常借用東方哲學的概念來描述和解釋他的麥斯卡林體驗,這使得《知覺之門》不僅是一次藥物實驗的記錄,更是東西方思想交融的獨特產物。

在書中,赫胥黎詳細描述了在藥物作用下他的感官知覺、思維模式和意識狀態的變化。他將這種體驗與宗教神秘主義和藝術創作聯繫起來,認為這種藥物可以「打開知覺之門」,讓人體驗到平常被大腦「過濾」掉的更廣闊的現實。

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個人體驗的記錄,更是對人類意識本質、感知機制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討。它引發了關於藥物使用、宗教體驗和意識拓展的廣泛討論,對後來的反主流文化運動、藝術創作和藥物研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現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崛起的時代,赫胥黎對人類意識本質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提醒我們思考什麼是真實的人類體驗,如何拓展我們的感知界限,以及在數位時代如何保持與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聯繫。此外,隨著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以及迷幻藥物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赫胥黎的洞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歷史視角。無論是對意識研究感興趣的學者,還是尋求拓展思維邊界的普通讀者,《知覺之門》都能提供深刻的啓發,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類意識的潛力和局限。

 

「一次真正的性靈探索⋯⋯非比尋常。」——《紐約時報》

作者/譯者/編者/繪者簡介

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

著名作家。出身自英國薩里郡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湯瑪斯・赫胥黎。畢業於牛津大學。他於一九三七年移居洛杉磯,直至去世。
他創作了多部小說,包括《島》(Island)、《天才與女神》(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當中流傳最廣也最具影響力的,便是一九三二年的《美麗新世界》。赫胥黎不僅描繪了一個完全可能在生物學、科技上完全實現的完美未來,更藉此表達他對人類社會走向的擔憂。他的洞見與思考遠超過當代人所能想像。

 

譯者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男人的四個原型》、《死亡禁地》、《復活》等書。

目錄

推薦序  造訪心靈的對蹠點  陳瀅如

推薦序  啟靈藥復興與人類意識探索的永劫回歸  林麗純

知覺之門

天堂與地獄

附錄

我們共同生活,對彼此做出行動與反應;但在所有情況下,我們總是自己孤獨一人。烈士們攜手走進競技場;他們是獨自犧牲。在擁抱中,戀人們急切地嘗試把他們孤立的狂喜,熔接成單一的自我超越;終歸徒勞。就其本質而言,每個佔據實體的靈魂都不幸註定在孤寂中受苦與享樂。感官知覺、感情、洞見、幻想——這一切都是私密的,而且除非透過象徵符號與二手傳播,否則無可溝通。我們可以匯聚關於經驗的資訊,卻絕對無法匯聚經驗本身。從家庭到國家,每個人類群體都是一個孤島宇宙構成的社會。

大多數孤島宇宙彼此足夠相似,能夠容許來自推論的理解,甚至是相互同理或者「深入感受」。因此,藉由記得我們自己的喪亡之痛與羞辱,我們可以慰問處於相似情境的他人,可以讓自己跟他人換位思考(當然,總是在有點匹克威克式的意義上如此)。不過在某些例子裡,宇宙之間的溝通是不完全、甚或是不存在的。心靈就是它自己的寓所,而瘋狂之人與天賦異稟之人佔據的地方,跟普通男女的生活之地極其不同,以至於鮮少有、或者根本沒有記憶中的共同立場,可以當成理解或者同儕情感的基礎。話語被說出口,卻沒能帶來啟發。象徵符號指涉到的物品與事件,屬於相互排除的經驗領域。

能從別人看我們的角度來看待自身,是最有益身心的天賦。幾乎一樣重要的,就是能從別人看待自身的角度來看待他們。不過要是這些他人屬於一個不同的物種,而且居住在一個性質極端相異的宇宙呢?舉例來說,神智正常之人如何能夠得知瘋狂實際上感覺像什麼?或者說,如果不是以幻視者、靈媒或者音樂天才的身分重生,我們如何能夠造訪布雷克、史威登堡、巴哈視為家園的世界?而一個達到瘦型體質與頭腦優勢型極限的人,如何可能讓自己跟達到肥胖體質與內臟優勢型極限的人換位思考?或者,除非在某些有限範圍內,他要如何分享一個達到肌肉體質與體力旺盛型極限的人的感受?對於毫不妥協的行為主義者,我想這樣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不過,有人從理論上相信他們知道在實際應用上為真的事——也就是說,經驗有內部也有外部——對他們來說,這裡提出的問題是真正的問題;而且,因為其中一些問題完全無法解決,有些問題只能在例外狀況下,透過不是人人可用的方法才能解決,事態就更加嚴重了。因此,看來實質上可以確定,我永遠不會知道身為約翰・福斯塔夫爵爺或重量級拳王喬・路易斯是什麼感覺。另一方面,我似乎總是有可能透過例如有系統的冥想或服用適當藥物等手段,來催眠或自我催眠,我可能就這樣改變我的日常意識模式,以便能夠從內部得知幻視者、靈媒、甚至神祕主義者在談論的是什麼。

根據我讀到的麥斯卡林體驗內容,我事前就確信這種藥物會允許我進入布雷克與AE描繪過的那種內在世界,至少待個幾小時。但我所期待的事情並未發生。我本來預期我會閉上雙眼躺下來,注視著種種幻象:多色的幾何物體,滿是寶石、美妙得驚人又生氣蓬勃的建築,充滿了英雄人物的風景,永遠在終極天啓邊緣顫動的象徵性戲劇場面。但很明顯的是,我沒考量到我的心理構造特徵,我事實上的性情、訓練與習慣。

我是個很不擅長視覺化想像的人,而且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如此。文字,甚至是詩人寓意深長的文字,並不會召喚出我心中的圖畫。在睡夢邊緣,不會有入睡幻覺迎接我。在我回憶起某件事的時候,記憶不會以明晰可見的事件或物體之狀,自動出現在我面前。靠著意志的努力,對於昨天下午發生的事、朗加諾在橋樑被摧毀以前的原貌、貝斯沃特路只有極小的綠色公共馬車,靠著老馬以三哩半時速拖行的時代,我是可以喚起不怎麼鮮明的影像。但這樣的影像沒什麼實質性,而且絕對沒有自己的自主生命。它們跟真實可知覺物體之間的關係,就等同於荷馬筆下處於陰影中的鬼魂,跟來探視它們的血肉之軀之間的關係。只有在我發高燒的時候,我的心像才會開始有獨立的生命。對於那些視覺化機能很強的人來說,我的內在世界必定看來單調乏味、限制重重又無趣得奇怪。就是這個世界——一個可憐玩意,卻是我自己的——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它脫胎換骨,變成某種完全不像它自己的東西。

實際發生在那個世界裡的改變,絕非革命性的。吞下藥物後半小時,我開始覺察到一種金色光線的緩慢舞蹈。稍晚一些,出現了奢華的紅色表面,從明亮的能量節點上膨脹起來,並且往外擴張;這能量節點顫動著,有一種持續改變而有模式的生命。在另一個時刻,我閉起的眼睛揭露了一個灰色結構的複合體,裡面有淡藍色調的球體不斷浮現,變成密集的固體,而且在浮現之後,會無聲無息地往上,滑出視線之外。但無論何時,都沒有人或動物的臉或形體。我沒看到風景,沒看到巨大的空間,沒有建築物神奇的生長與變形,也沒有任何東西跟戲劇或寓言沾得上邊。麥斯卡林讓我進入的他界不是幻視的世界;它存在於外,在我能夠睜眼看到的事物之中。那巨大的改變是在客觀事實的領域。發生在我主觀宇宙中的事情,相對來說並不重要。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知覺之門【靈性50大經典】全新譯本・追加收錄《天堂與地獄》”